“冬天的香日德常下大雪。围着炉子,窝在炕上,听大人们讲驼队去西藏路上的见闻,比听西游记精彩多了。”73岁的史正章老人回忆着关于香日德的旧事,“爸爸说,他隔着骆驼的驼峰第一次看见了布达拉宫,那是一座神话里的建筑。”
“我的父亲从事驼队的营生,一辈子赶着骆驼,青海和西藏两头跑。那个时候还没有‘青藏线’这个词,往来于青海和西藏的运输工具只有骆驼。”老人说。
史正章老人说,那时候,这批驼队走的路其实就是上一批驼队走出来的,遇上大的风沙或者风暴,昨天还有的路今天可能就无处可寻了。父辈们赶着骆驼沿着未知的土路向西而行,一去就是大半年。“家里人只有看着黄历算日子,如果超过归期很久驼队还没有归信,深夜里的镇上人家,就会传出女人的哭声。”老人说。
每一个驼队的归期,都是香日德镇的节日。“爸爸他们带回来的都是稀罕物件,罗马表、自行车、呢子礼帽、包装上印着外文的糖果。”这些来自西方的舶来品,通过印度、西藏,再经过驼队艰难险诡的千里行程,最终到达香日德镇。靠着进出差价,史正章一家得以维持一年又一年的生计。香日德镇也成为近代中国西部的贸易重镇。
“舶来品”是对进口商品的统称,借了海运的文字意义,但是对于远离海洋的拉萨和香日德来说,“驼来品”无疑更加贴切。在香日德镇,很多上了年头的旧式民居仍在使用中。这些老房子大多庭院宽绰,与房屋本身的格局不成比例。“院子这么大是以前为了方便骆驼进出卸货。”史正章老人指着自己家的院子说。
随着“驼来品”一起到来的还有关于西藏的信息。史正章老人说:“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西藏有黑河(那曲地区),有日喀则,有樟木,当然还有拉萨。”“我们知道拉萨有座建在山上的美丽宫殿。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富人比我们这边的还要富,穷人却比这边的还要穷。‘骨头磨成粉,混到糌粑里’,这句俗语就是那时候赶骆驼的大人从西藏带回来的,隔了这么多年我还记得。”年复一年,关于西藏的信息和知识就是这样通过驼帮行程之后碎片化的讲述,进入了香日德人的知识结构并开始形成轮廓。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青藏公路的修建提上了日程。对于新中国来说,西藏不再是水远山高的异境。1951年8月22日,由范明任总指挥的十八军独立支队在香日德举行了向西藏和平进军的誓师大会。誓师大会后,部队就开始向西藏进发。当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部队一边探路一边行军,经过寸草不生的荒漠、万年不化的冰川和连片的沼泽,历经艰险于当年12月1日抵达拉萨,行程1400余公里。“在这个过程中,香日德驼帮积累的运输经验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熟悉历史的香日德镇副镇长方银宝告诉记者。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