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怒江 铸就一条旷世奇路
   发布时间:2014-06-24 14:50:00   来源:西藏商报


解放军和藏族民工共同修筑康藏公路。1954年 拉萨 佚名摄

  今天,只要你经过怒江大桥,在那边的人,都会指着一个单独立在江边的桥墩告诉你:“当年,有个战士修怒江桥时掉进十多米高的、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谁也没办法把他救出来,他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桥墩里。”如今,怒江上已经架起了新桥。当年修建的怒江桥只留下这一个桥墩,像是一座特别的纪念碑……

  1953年间,最难修的是怒江天险和然乌沟石峡这两段公路。

  怒江天险,即冷曲河汇入怒江前后的峡谷地带,两岸多是“抬头掉帽”、仰头望不见顶的狭窄石谷,数十公里长的陡壁峭崖,直下江边,平均落差达一千九百米,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猴子难攀,野羊不敢下山喝水”的地方。

  1953年6月,筑路大军到这里时正值汛期,怒江江水暴涨,流速达每秒八九米。浪击石壁,吼声如雷,两人面对面讲话都听不清楚。踏勘队员虽历尽千辛万苦,也未能渡过江去,只好在工程线路设计图上画下一条七公里的“飞线”。

  筑路部队被阻挡在咆哮的怒江东岸。跨越怒江、揭开西岸之谜的开路任务落在战士李文炎和他的战友们肩上。


1954年11月27日,川(康)藏公路会师巴河大桥,全线通车。图为正在修路的工人。

  参加过劈开二郎山、跨越大渡河和金沙江等激流工程的先遣营营长张保德,是位身经百战的英雄,但面对着这湍急奔腾的怒江,他却显露出焦急的神情:自己的营如不能跨越怒江,就挡住了所有怒江筑路大军。他再三叮嘱李文炎:“我们一定要强渡过去。现在全师都在看着我们。”

  1953年7月14日清晨,江雾未散,李文炎等六人分两排坐上一只旧橡皮船,把准备拖过江去的两根电线绑在船后的一个皮扣上,一个人把舵,高喊着:“一二!一二!摇桨!”向惊涛骇浪里冲去。全营的人在岸上紧张地注视着他们。

  橡皮船像一片树叶似的在巨浪中起伏,一会儿被巨浪抛起,一会儿又跌落到水凹里。电线就像是一条长尾巴一样,在船后摆来摆去。他们用力地划着。没想到垂到江底的电线,被石头挂住,船在激流中打着旋。一连三次失败。一个巨浪压下来,船翻了,电线断了,糟糕的是船被激流冲走,一眨眼的工夫,随江水转过山脚不见了。所有人都傻眼了:“这只船和船上的战友是我们全营的命呀!”落水后,被激流冲回东岸的李文炎迅速爬上岸,冲向山顶,却不见船的踪影。

  李文炎下到江边,沿着江边跑起来。在江边一个大回水湾里,李文炎终于看到那条如黑色大鱼般的船,他脱下衬衣一扔,不顾一切向激流游去,终于抓住了船。这时,一条绳子忽然甩到他的面前——支援他的崔锡明赶到了。第四次强渡终于成功了。当李文炎他们爬上西岸时,东岸所有的人都举着手向他们欢呼,他们也举着木桨欢呼起来。

  下午5点多钟,两根长木棒扎成的木筏,绑着一根12号细钢丝从东岸顺水漂过来,电线慢慢放,船慢慢向江心走,终于和那木筏碰了头。

  木筏上绑着一个布包,是什么呢?打开一看,六人都愣住了:十八个馍馍!大家知道连队是没有面粉的,一定是首长特意送来的。馍馍已被江水浸湿,但战士们心怀暖意,都舍不得一下吃完,只吃了两个,留一个保存好。夜晚江风刺骨,他们只穿了渡江时穿着的裤衩背心,连鞋也没有,生起篝火取暖,围坐了一夜。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