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石栈道
以茶易马,多朝边陲要政
经考证,这块碑为明代所立,而这块碑产生的朝代,正是我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黄金时期。
明朝建立伊始,在北方面临着元朝蒙古残余势力的巨大军事压力。因此,朝廷非常重视茶马互市,一方面可以交换到大批战马,以此来对抗擅长骑兵作战的蒙古军队;另一方面,也想达到“以茶易马,固番人心”的目的。据《明史》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在我国,历史上北方地区不产茶,但北方少数民族喜食牛羊肉、奶酪以及青稞,需要用喝茶来解除油腻、帮助消化,这就为以茶易马提供了基础。
为了制衡少数民族,茶叶成为了明朝官方严格管控的物资,茶马互市中无论是官茶还是商茶从种到收、从加工到销售,都由政府直接控制,专门用来交换马匹,不得私自贩卖。《明史》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儿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赐茶出境”,经人告发后,被朱元璋赐死,这足见当时茶法的严格,连皇亲国戚都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管控茶马交易,明朝廷在陇右地区设立了洮州(今临潭)、秦州(今天水)、河州(今临夏)三个茶马司,负责管理茶马交易事务。后来一度撤秦州茶马司,在西宁设西宁茶马司。
明代中期,茶叶种植面积大增,据明弘治年间在陕西负责茶务的巡茶御史杨一清统计,四川保宁府等地每年运到西北西宁、河州、洮州3个茶马司的茶叶多达100多万斤,可交换战马5000多匹。这100多万斤的茶叶,经人背、马驮、船运等方式,一路颠簸进入陇南。有史料记载,在火钻镇火钻峪(今徽县榆树乡火站村一带)常住的脚夫就有百余人。
为了查禁私茶贩卖,明朝还从督察院监察御史中派遣人员巡视茶法马政等事务,监察御史巡视茶政时一般称巡视陕西茶马御史,简称巡茶御史。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七年,监察御史沈越担任巡茶陕西御史,下令在徽县火钻峪修建巡茶察院行台,作为巡茶御史驻扎办公之所,由此可见该地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康县境内发现的刻有“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示知一应经商人等……”内容的石碑,也正是应证了这一时代的历史。
茶马交易盛于明朝,但起源更早。《新唐书》中这样记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这是关于茶马互市最早的记载。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易马,就成为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因此,茶马贸易由朝廷严格管控,也成为了当时的边陲要政。
清代初期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虽已没有明代那样辉煌,但依然比较活跃。康熙四十四年,清政府决定将“西宁等处所征茶蓖停止易马,将茶变价银元充饷。”至此,自唐代以来实行了1000多年的官茶垄断贸易宣告终结。
在此之后,虽然这条路上的商贸行为并没有停止,但是官方主导的茶马交易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的茶叶贸易。
据郑国穆分析:“在实行茶马互市的各个时代,陇南由于紧邻四川,成为了川茶入甘的必经之路。不仅如此,陕西、湖广、包括福建等地的茶叶也都从陇南进入,源源不断运往各地。”
郑国穆和许多业内人士都有这样的共识:“甘肃境内的茶马古道不仅仅具有茶叶交易这一层含义,而是官方用茶叶来换取战马的一条重要通道,茶马交易对于这些朝代来说是一件重要的政事。”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