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竺使出铭石刻:见证古道繁荣的珍贵文物
王舒 王琪儿   发布时间:2010-06-23 09:19:00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大唐天竺出使铭(拓片)
大唐天竺使出铭石刻(拓片) 摄影:王舒

  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据说最早的陆路交通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经天山、帕米尔高原、克什米尔至印度,称“天山道”或“龟兹道”;一条经四川、云南至缅甸、印度,称“滇缅道”,到7世纪初,又多了一条经青海、西藏至尼泊尔、印度的“唐蕃古道”,其中出藏的路段称“蕃尼古道”或“吐尼古道”。“唐蕃古道”并不是在唐代才建立的,但却是由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和王玄策出使印度而繁荣起来。

  关于蕃尼古道在吐蕃西境的具体走向和出口位置,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1000多年的历史风尘早已湮灭了这条古道的痕迹。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吉隆发现了“大唐天竺使出铭”唐碑,才揭开了高原古道神秘面纱的一角。

  “大唐天竺使出铭”石刻座落于西藏日喀则吉隆县宗嘎镇以北4.5公里的一面崖壁上,海拔4130米。石刻被当地群众成为“阿瓦甲义”,即汉语“父亲汉字”之意。崖壁面宽约1.5米,高约4米,距地表高约8米,其上有崖棚遮盖,朗热水渠从崖脚下环绕而过。石刻长1米,高90厘米。正文为阴文楷书,竖排,字间用阴线细刻方框间隔,现存24列,约300余字。碑刻为篆书“大唐天竺使出铭”7个大字。题铭文字因多年风化,侵蚀严重,许多已模糊不清。2001年6月25日,吉隆唐碑“大唐天竺使出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据了解,“大唐天竺使出铭”石刻是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时期著名外交探险家王玄策一行出使印度时,途经吉隆留下的石刻,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发现最早的藏、汉文石刻,比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还早165年。

  这一珍贵石刻的发现,对于认识唐代中原和西藏地区与天竺等南亚国家之间的交通、经济往来等情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研究吉隆乃至整个西藏碑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今天,这块字迹斑驳的石刻已经不是一块单纯的石碑,它向我们还原了千年的历史。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位于官道旁的吉隆,流水潺潺,绿草茵茵,王玄策从长安千辛万苦到达此地,安营扎寨休整人马之时,感叹眼前山水让人心旷神怡之时,刻石记功。这片碑刻上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300余个汉字,而是记录历史沧桑的文明符号,引领我们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去感知吉隆曾经发生的故事,领略吉隆当年迷人的风采。

 

(责编:闵闻)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