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乐器:流淌千年的旋律
   发布时间:2012-09-04 13:47:00   来源:西藏商报

  西藏民间有大量的乐器,如扎年、毕旺、笛子、串铃等。这些乐器中的多数是作为某种歌舞的固定伴奏乐器的形式而存在,成为这些歌舞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又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歌舞曲的某些演奏风格和技巧,以及前奏、间奏、结尾等,所以有些乐器所演奏的乐曲又相对较为完整和独立,可以脱离歌舞而单独演奏,这些乐器也成为极富西藏民族特色的乐器。

  毕旺:热情欢快的康巴弦子

  “毕旺”是一种藏族弓拉弦鸣乐器。藏语因方言不同又称必庸、必央、巴汪、日阿杂、则则等,汉语称弦子、牛角胡或胡琴。历史较为悠久,形制与二胡基本相同,发音明亮、音色优美,常用于独奏和为歌舞、戏剧、说唱伴奏。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省区,尤以川、藏、滇三省区交界的巴塘、芒康和德钦一带最为盛行。

  在古代西藏,毕旺是弦鸣乐器的总称,它还包括弹弦乐器,就像胡琴早期也包括弹弦乐器一样。到了近代,才将毕旺作为拉弦乐器的专称。

  毕旺结构类似汉族二胡,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形制无固定规格,一般多为民间艺人自制自用,全长55厘米—68厘米。琴筒为圆筒形,有牛角、木或竹制三种。牛角琴筒是毕旺的最早形式,多采用较粗大的野牛角制作,并以雌野牛的角质最佳,将角根、角尖截去,用中间偏根部分制成,筒身后部略向上弯,后因野牛角难以寻找,才逐渐改为木制琴筒。木制琴筒常使用核桃木、桦木、杉木或松木制作,用一段原木,将其中掏空即成,筒长13厘米—17厘米、前径10厘米—13厘米、后径9.5厘米—11厘米。竹制琴筒使用经长年自然干燥的老毛竹制成,数量很少。将琴筒上下开出插入琴杆的方孔,筒前口多蒙以野山羊皮为面,近年来也有少数蒙以蟒皮者,筒后端敞口。琴杆为上方下圆的柱状体,多使用质地较坚硬的木材制成,藏区常用当地所产的杜鹃木、青冈木或白杨木等制作,弦轴及其以上部位呈方柱形,顶端为琴头,多雕刻成方塔形或圆球状,琴杆右侧横置两个木制弦轴。轴头为圆锥形,轴顶为多棱形、不规则圆柱形或旋成圆球形。琴杆中、下部呈圆柱形,其上系有丝弦千斤,琴杆下端插入琴筒方孔中。琴筒皮面中央置有木制琴马。有两根琴弦,传统多用黑色马尾弦,四川巴塘则以黑马尾作外弦,白马尾为内弦;近年来已开始使用丝弦或钢丝弦。琴弓用竹条或剌巴树细枝作弓杆,弯成满弓状或半圆形,两端系以黑色马尾为弓毛,弓长34厘米—57厘米,长短因奏者而异。毕旺的外表装饰,以四川巴塘一带的最为精美,一般则在琴头饰以彩雕,琴筒和琴杆上绘有鲜艳的民族图案。

  演奏时,可采用坐姿或立姿。坐姿与演奏二胡相同,两腿分开或将左腿架于右腿上,将琴筒置于左大腿弯曲处,琴头稍偏向前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立姿演奏时,则须用腰带或绳扣将琴筒固定于左边腰部。发音明亮,音色优美。由于琴弓短小,多一弓奏一拍,故换弓较为频繁,旋律中的长音,则以分音连续奏出。可以独奏或为歌舞、戏剧、说唱伴奏,主要用于民间歌舞弦子和热巴弦子。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