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西藏]青春无悔它是永远的西藏
   发布时间:2015-05-19 13:19:00   来源:西藏商报

  父亲一生的荣耀

  父母同为十八军战士的夏丰虽然没有出生在西藏,也是地地道道的“藏二代”。她曾在高原上度过了5年的少年时光。对于这片父母奋斗了30多年的热土,夏丰也有着特殊的感情。自己的父母为这里奉献了青春与汗水,尽管他们心中也会存有遗憾,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她相信,如果时光倒流,爸爸妈妈依然会斗志昂扬地为西藏奉献。记者 史卫静

  夏丰的父亲夏时清,老家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进军西藏之前,夏时清是清水县解放后的第一任副县长。并非行伍出身的他在当时得到动员地方干部加入和平解放西藏队伍的通知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作为一名上世纪40年代的老地下党员,在这种时候从来不需要别人动员。通过了政审和体检等一系列审核后,夏时清穿上军装,准备向西藏进发。

  夏时清所在的部队属于十八军的独立支队,所以他们没有跟随大部队从西南方向进军西藏,而是由兰州出发,越过青藏高原进驻拉萨。1951年7月20日,向西藏进军的命令下达了,独立支队的年轻人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队伍浩浩荡荡离开兰州,开始漫漫征程。

  从西北方向进藏的这支独立支队日子没好到哪儿去。翻越日月山、攀登诺木岗山峰、通过满是沼泽的果洛区、徒涉黄河、跨越唐古拉,每一件事搁到现在都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的壮举。

  但当时,包括夏时清在内的十八军官兵们要经历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艰苦,才能完成这些。痛苦的高反已经不用提了,那是如影随形的感受;气候的恶劣也习以为常,他们当时几乎每天都在滂沱大雨或者风雪交加的天气下行军,衣服永远都是湿漉漉的,晚上在草地上露宿,早上起来霜雪满身。

  除此之外,在经过西海西部重镇香日德时,他们还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那里的哈萨克族乌斯满匪徒可不是好惹的,就算不主动去招惹他们,也挡不住他们来主动骚扰。

  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独立支队于1951年12月1日进入拉萨城,和同样历尽了千辛万苦,由昌都进军的十八军胜利会师。

  进军西藏的故事,夏丰从小到大听父亲讲了无数遍,她知道,那是父亲一生的荣耀。而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给父亲带来莫大安慰与幸福感的一定是与母亲的结识。

  母亲迟了35年的相见

  夏丰的母亲王贵民是北京市密云县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自小无忧无虑,性格开朗,爱唱爱笑的她还喜欢舞枪弄棒。长大后,这个被人称作“笑笑”的女孩投笔从戎。

  1951年,她随同十八军独立支队进驻西藏。1952年国庆节前夕,经组织批准,与自己的战友夏时清结为亲密爱人。当时,他们与其他4对新人举行了集体婚礼。从此,两人携手走过了39个春秋,养育了5个儿女,共同经历风雨,分享幸福,直到1991年夏时清因病去世。在王贵民撰写的一篇缅怀丈夫的文章中,尽管她称丈夫为“时清同志”,浓浓的深情依然力透纸背。在文化大革命那段艰难岁月里,夏时清也由衷地对妻子表示,“我的眼光还是不错,找了你这样一个善良通情达理的妻子,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然而,在这样一个美满的爱情故事背后,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人。“我妈在进藏前有一个感情特别好的初恋情人。”这段故事夏丰虽然不完全了解,大致的脉络还是知道的。

  这个初恋情人是王贵民姑父手下的一个军官,两家门当户对,大人们有意撮合,他们两人也情投意合。然而,1951年,两人所在的部队要兵分两路,一路要开赴朝鲜战场,一路则要向西藏进军。西藏的日子艰难,但心有期盼就不会觉得苦。可是,等来等去,等到的却是心上人战死沙场的噩耗。

  命运的玩笑总是开在不恰当的时候。1956年,王贵民正在孕育她和丈夫的第三个孩子,却被告知,当年的心上人从朝鲜战场回来,已经来到西藏希望和她相见。为了顾及丈夫的情绪,顾全自己的家庭,最终王贵民拒绝见面。

  从那以后,王贵民狠心把这个人从心底抹去,踏踏实实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直到1991年丈夫罹患肺癌去世后,已经年过花甲的王贵民在姑姑的联系下,与初恋情人见了一面,这场见面迟到了35年啊。好久不见,相顾无言,问一句“你过得怎么样?”答一句“挺好的。”再问一句“你丈夫怎么样?”再答一句“挺好的。”然后,一别便是一生。

  作为儿女,夏丰和哥哥姐姐们不忍母亲遗憾终身,然而这几年,每次提出要替母亲去寻找,都被坚决阻止。妈妈说了坚决不能打扰人家的生活,夏丰深知这将成为母亲一生的遗憾。

  后代情感中的故乡

  作为一名“藏二代”,夏丰虽然没有出生在西藏,却也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少年时光,西藏在她的情感中等同于故乡。1964年出生的夏丰一直跟姥姥姥爷生活在内地,直到9岁时才第一次认识自己的父亲。“我刚满月时,我爸就赶回西藏了,那时候对他毫无印象”夏丰回忆说当时父母三年才能休一次假,而父亲还没有等到下一次休假,就在1966年被打成“反革命”,没有办法回到内地与父母、子女团聚。直到1973年,已经上小学的夏丰才与父亲有了第一次真正的见面。

  12岁时,夏丰被父母接到西藏,读完小学和中学。1982年夏丰参加高考,按照父亲希望女儿当老师的意愿,考到西南师范大学才离开西藏。这些年来,父母在西藏的故事,夏丰翻来覆去听了无数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她也越来越理解自己的父母。

  母亲的遗憾时常让夏丰不胜唏嘘,可她清楚地知道,尽管他们心中也会存有遗憾,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在这片热土上奋斗了30多年,也在这里奉献了宝贵的青春与辛酸的汗水。她相信,如果时光倒流,爸爸妈妈依然会斗志昂扬地做好为西藏奉献自己的准备。

  原标题:青春无悔它是永远的西藏

(责编:范凡)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