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唐卡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什么是唐卡呢?唐卡是藏语的译音,对此汉语另有几种译名:一曰“卷轴画”,根据唐卡有画轴,便于悬挂膜拜瞻仰,便于收藏携带;二曰“布画”,根据唐卡画大多画在布料上;三曰“平面绘画”,就唐卡画大多是平面图画为表现形式而言。
唐卡 图片来自:西藏博物馆
缘起三生:三次联姻诞生唐卡艺术
藏族唐卡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历史大体可以追溯到吐蕃时代。
公元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统一全藏,翻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唐文成公主联姻,加强了与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两位公主进藏时,分别从尼泊尔和中原内地带去大量的佛教经典、营造工艺、历法星算、医药书籍以及大批工匠等,为西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活力。此后,吐蕃王朝相继修建了雍布拉康宫、布达拉宫、帕崩卡宫、强巴明久林宫、庞塘宫等华丽的宫殿。在装饰这些宏伟壮丽的宫室时,王室招集和培养了大量的画师和画匠,这无疑促进了西藏绘画艺术的快速发展。五世达赖《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吉祥天姆护法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吉祥天姆护法神像时,作为核心将其藏在神像腹内。”
这幅相传由松赞干布亲自绘制的唐卡虽已不复传世,但从西藏绘画艺术发展的过程来看,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这个时期不但有长期发展积累起来的壁画艺术作为基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起来了。这时,仅有的壁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一种能随意作画、便于悬挂、易于携带和收藏、有利于宗教宣传的新型画种——唐卡,也就应运而生。直到第三十六代吐蕃王赤德祖丹时,唐中宗将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王,吐蕃再次掀起佛教文化热。从此,在佛教昌盛的西藏,唐卡和壁画并驾齐驱,成为西藏绘画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
成熟标志:区域差异和风格迥异形成多种画派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首领的办法,明封的八王、清封的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所以,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唐卡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唐卡的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三是出现了绘画组织。从现存的唐卡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