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回到北京,母亲看到女儿自文登带来的大葱与井水,有些激动。大葱飘出的香味,让母亲回味着儿时的生活;甘甜可口的井水,让老人不禁忆及老家的人与事。
这些年来,毕淑敏写过数百万字的作品,但有关父母的文字并不多。“不是不想写,而是因为特别尊崇他们,我的力量还不足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以及他们那一代人,包括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年代。”这不是一种个人的谦逊,而是一种对长辈的敬畏!
毕淑敏搬新家那年,首先想到的是把母亲接到身边住。她说:“我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可以给妈单独布置一间房,并且按她的意思把墙刷成玫瑰红的颜色,我觉得上了年纪可以随心所欲用各种颜色,妈有这个特权。如果一个人爱世界,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的母亲。”
当今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作家,她以冷静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画面。她的母亲喜欢由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改编成的电视剧。其中,《血玲珑》将母爱、恋情、伦理、高科技等诸多现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一对对复杂的矛盾,流露出毕淑敏那浓得化不开的母爱情怀。毕淑敏的母亲沉浸在女儿塑造的角色中,几乎是噙着泪水看完这些电视剧的。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一本就叫“婆媳经”。在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常常体现在婆媳关系上。会念“婆媳经”的毕淑敏说,婆婆也是母亲,是先生的母亲,也是自己的母亲。“婆婆对我帮助很大,我的儿子是她一手带大的。尽管她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我们沟通、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做媳妇的毕淑敏十分尊敬、关心婆婆,遇事总爱跟老人商量。必要时,自己迁就老人的某些习惯。每逢年节或婆婆生日,她都不忘给婆婆准备些礼物。有一年,毕淑敏自新疆带回两斤营养丰富的大红枣,回家先给了婆婆一斤。婆婆品尝后,高兴地说:“淑敏带回的红枣,果大脆甜,很不错!”先生觉察后,很奇怪地问她:“怎么还留一半?舍不得全部给老人?”毕淑敏笑了笑,凑过来耳语:“我要让妈妈多开心一次,下次再给她不是更好嘛!”先生一听,乐了。
婆婆平时没有华丽的语言,可是她的一些言行举止令毕淑敏备受感动和启发。渐渐地,毕淑敏也从婆婆身上学到一些处事原则。不过,作为儿媳,毕淑敏曾有过一次非常强硬的坚持,那就是在工作安定下来以后,她通过家里各种关系去做婆婆的工作,以便把年幼的儿子接回身边自己带。“自己带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自己带。因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童年对于人的一生很重要,所以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我也一定要陪着儿子一起成长。”最终,婆婆十分满意地妥协了。
毕淑敏的作品,亦如毕淑敏其人。在散文《孝心无价》中,毕淑敏用平凡的题材提醒天下的儿女:抓住机会在父母健在之时,奉上一份真诚的爱心,无论丰厚还是微薄,只要献上就好。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