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藏纸为伴的老人
藏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中叶,是西藏特有的文化产品。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造纸术后,藏汉两族的工匠们在当地没有中原造纸所使用的竹、稻、鱼网等原料的情况下,经过多年摸索生产出工艺独特的藏纸。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处收藏的各类经典所用纸张大都是藏纸,直到上世纪50年代,藏纸还在西藏广泛使用。千年来,它默默地记录着西藏的历史,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进入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一楼右侧的大展堂,顺时针走入右手边的第一个展厅,便是藏纸工艺展示。
这项民族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的名字叫做次仁多吉,是一位现年62岁、精神矍铄的藏族老人。次仁多吉生在尼木,长在尼木,这座位于雅鲁藏布江边的小县城以盛产藏香驰名,更是尼木藏纸的重要产地。次仁多吉老人制作了一辈子的尼木藏纸,位列西藏传统三大藏纸之一。
次仁多吉出身于尼木县当地一个藏纸世家,父亲造纸,祖父造纸,世世代代都以制造藏纸为生。次仁多吉从12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藏纸工艺,如今已从事藏纸传统手工艺足足有50个年头。凝望着展厅满墙色彩斑斓的藏纸工艺品,次仁多吉摩挲着长满老年斑的手掌在展厅内不住地徘徊,展厅内的纸浆池氤氲不清地映出他面部粗犷的轮廓,眉眼里都沁出笑意,声音里浸满了回顾往事的痕迹。次仁多吉会说的汉语寥寥无几,一旁展厅内的藏族姑娘们便纷纷迎上来充当翻译,听懂次仁多吉想要表达的意思后,姑娘们乐得抱作一团:“他说他12岁开始学习藏纸的时候,还没有纸浆池高撒(‘撒’为藏语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次仁多吉说,在尼木县,从事藏纸工艺的曾有16户人家,后来因为原材料短缺、销路不畅等多方面的原因,逐渐就只剩下了他们一家。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抢救这些濒危的民族手工业技艺,次仁多吉亲眼目睹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藏纸的抢救工作中来,心中颇受感悟。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来自拉萨市彩泉民族手工业研究中心的企业家强巴遵珠踏入了次仁多吉的家门,向他描述了抢救藏纸工艺的重要性,并且极力邀请次仁多吉前往拉萨,与来自朗县、定日县及昌都等地的8位藏纸民间艺人一同交流授课,为藏纸技艺传承献力。可以为藏纸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力,次仁多吉内心充斥着狂热与喜悦,几乎是没有思索地便允诺了。
强巴遵珠在一次采访里谈到,“虽然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纸张,但西藏狼毒草造的藏纸仍在国际上获得诸多好评,这让藏纸工艺的传承人们感到非常自豪,也扬起信心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藏纸有其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的优点,如外廓不会被虫坏或鼠食、不因放置时间长久而损坏、字迹不会模糊、墨汁不易渗透、长时间阅读对眼睛没有副作用等。如今西藏的旅游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藏纸工艺品,比如藏纸加工而成的灯罩、笔记本、日历等,这些都成为了八廓街上的一道夺目的风景线,亦成为游客们对藏纸认知一种生动而快捷的方式。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