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顿珠:我同时拥有三个舞台
杜冬   发布时间:2012-07-11 14:22:00   来源:西藏商报

  2006年,西藏自治区文联安排小说家和剧作家前往日喀则地区江孜县采风。参与采风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编剧尼玛顿珠和西藏文联小说家次仁罗布共同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地的一个村民高价买来了几头外国奶牛,视若珍宝,在村里也赫然成为风云人物。不料有一天全家人去过望果节,回来后却发现奶牛全部死于非命,在村里引发了一场猜疑的风波。这个故事让次仁罗布写下了短篇小说《阿米日噶》并因此获得国内文学大奖,而尼玛顿珠则写下了话剧《扎西岗》,由此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

  风吹来的故事

  尼玛顿珠的话剧《扎西岗》的故事写于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故事讲述了扎西岗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为了带领村民致富,不惜向村里人举债购进良种奶牛,承诺成功则大家分享,赔本则一人承担。然而风云突变,由于老父亲的疏忽,奶牛误食了有毒的牧草全部死亡。在此危机时刻,原先保守、怀疑甚至反对此事的扎西岗村民却表现出可贵的同舟共济精神,他们烧毁了借据,发誓从头再来,一定要度过困境。

  尼玛顿珠说,这个一举孕育了两个获大奖作品的故事,其实和他以及次仁罗布的作品都有不同。奶牛死亡之后,村里人不忍目睹乡亲的惨状,纷纷解囊购买牛肉,这确有其事。然而,慷慨解囊之后,并没有人敢吃这毒死的牛肉。奶牛究竟是如何死的,也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小说、话剧和现实,同一个故事中表现出三个不同的侧面。很少有这样的例子让人做比较阅读。而这个故事,只不过是尼玛顿珠所搜集的故事中的一个。每年他都要下乡采风,甚至长达40天之久。他最爱的就是回到江孜乡下的老家,和乡亲们交流。他说:“我家兄弟姐妹6个,除了我全都是农民。而我回到了家,也马上就变成了一个农民。我在农村生活了14年,今年我42岁,在城市度过的三分之二,印象远没有农村的三分之一印象深刻。”

  这个14岁之前从未进过城市,18岁之前从未到过拉萨的剧作家,至今和土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时常接待从农村远道前来拜访的民间曲艺创作者。他深切感慨,如今藏文曲艺小品在西藏广泛传播,农民都成了内行。而农民曲艺家所创作的作品,语言更是生龙活虎。如果说不足,那可能是太真了,将生活原封不动地搬上了舞台。而且这些民间曲艺家,谦逊和认真得可爱。生活在农牧民中,是故事的源泉,是语言的富矿。尼玛顿珠举例说,当专家还在绞尽脑汁,不知如何翻译收音机时,农牧民已经将收音机叫做“龙乘”,即“风带来的讯息”。至于拖拉机,又让翻译者头疼不已,而农牧民则迅速地将拖拉机昵称为“嘟嘟”。另一方面,他们又顽固地坚守着某些语言,例如他们依然将CD称为“磁带。”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