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缺氧,但从不缺信仰。飘扬的经幡、转动的经筒、静默的玛尼堆、庄严的寺庙,无一不在敬畏地诉说着虔诚。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活在希望之中,平和而坚定,乐观而从容。
拉萨作为一个朝圣圣地,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寺庙。有闻名遐迩的“拉萨二昭”大昭寺和小昭寺,有并称为“拉萨三大寺庙”的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这些寺庙大小不一,各有特色。
哲蚌寺向上看
踏上佛国的世界,让进藏前很多人都恐惧的高原反应并没有过于干扰自己的身体。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上天反而以雪的馈赠来为拉萨增添了不一样的妩媚与色彩。
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半山腰位置,群山环抱之中的哲蚌寺规模宏大,纵览芸芸众生。小路蜿蜒湿滑,登山者只能弯腰稳步。但这恰恰不是佛家所说的谦卑吗?再加之雪色群山,与不时与你打招呼的热情藏族人民,这上山的路则多了不少沁心的感动与温暖。
进入寺区,真正感受到了何为佛国世界。千百间寺舍星罗棋布,漫步其间,偶然会有僧人擦肩而过,笑容与幸福写在了他们的脸上,身处梵境,此时早已忘却了尘世的浮躁。哲蚌寺殿宇高大宏伟,不难想象其在宗教及历史界的地位。进入殿堂,更是为珠光宝气点缀的佛像佛塔而惊叹,在这里最没价值的便是金钱,弥足珍贵的是每个人虔诚的心灵,这让人感受到的是特殊的宏大。深深地呼吸一口这里纯净的空气,抬起头闭上眼,凝神间感受着诵经的神圣。睁开眼,猛然发现,大殿的房顶是由极具中原特色的绣片组成。甚至可以推断,这不正是出自于北京吗?
仔细观察,哲蚌寺殿顶的绣片,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想象的一个图案,而是由不同图案,不同花式的绣片组成。如一张黄色织锦的绣片,由朵朵团花组成,让人直接想到了富贵人家装饰被褥的团花图案。还有一张外边由八卦符号组成,其中配以博古纹的绣片,展现出了浓厚的汉地文化色彩。再有一张绣片上被绣上了各种大小不一的福寿文字,这或许曾经就出现在哪位王府的寿宴之上。更有甚者,一件官衣形状的整块绣片就那么完整地被置于屋顶之上,为我们保留了完整的官服制作前最原始的状态。抬头移步,一张张做工精美的绣片,宛若一所绣片博物馆,慨叹连原产地北京都难以寻觅到如此完整且丰富的展示平台。
大胆猜测,这些绣片或许属于清代,而且均来自北京。这样的猜测并非无根无据,首先让我们了解一段历史。
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据史料记载,这样的格局最终形成便是在清王朝。而在清朝对于多民族的统治也是最具特点的,例如“驻藏大臣”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是清朝中央政府整个民族政策中具体对西藏所实行的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全称为“钦差总理西藏事务大臣”,简称“驻藏大臣”。康熙帝时已派遣有重要官员驻藏办事;雍正帝即位初期在拉萨设衙建署,定期轮换。可以说驻藏大臣基本上与清王朝相始终,清代以前的元,明两代不曾在西藏派驻朝廷命官。在哲蚌寺的强巴佛殿门上悬挂着一方汉文匾额,上书“穆隆元善”,落款处不是外人——琦善,据记载,琦善就做过驻藏大臣,这匾额便是在他任满调离西藏时刻制奉献的。由此可见,哲蚌寺与清政府的渊源之深。
再看看清代的刺绣,可以说当时也是刺绣最为盛行的一个时期。清代刺绣在集成了明代传统的同时,图案更为细致,并且其中的很多图案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瓷器等其他载体之上,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博古纹图案等。而且,清代刺绣因为受到了帝王官员的喜爱更为盛行。很多画家也参与到刺绣的画稿设计当中,作为帝王之都的北京,刺绣产品更成为了备受追捧之物,从床上用品,到典礼装饰,直至官袍服饰。
所以,不难发现,哲蚌寺殿顶上的绣片是来自汉地,甚至来自于北京。而由于各种题材、大小、功用不同的绣片能够共同被做成顶棚。或许是当初的驻藏大臣以及官员们,为了祈求上天的保佑,和千里之外家人的平安,特意将自己家带来的绣片拼凑起来,置于哲蚌寺殿顶部。这些源自生活的带着无数乡情的绣片,因为西藏圣地以及哲蚌寺特殊的宗教文化而拥有了特殊的意义。每日倾听着佛国梵音,与来到这里的每个人,诉说着它们的前世今生。
佛前走马灯
漫步于西藏的寺庙你会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这里的庙宇少了内地庙宇高大殿堂的敞亮,如房屋般连间的供殿,“居住”着不同神圣,那长明的油灯静静陪伴着川流不息的虔诚朝拜者,动静间讲述着这里的前世今生。
就在你沉浸于醉人的宗教气息之时,会偶然发现一种神奇的小灯。灯身成圆柱形,顶部则为椎体。灯体由铁质支架支撑,灯身通常绘制梵文或佛家习惯使用的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彩条。最为神奇的是,小灯并没有任何电源或手动装置,竟会自动旋转,犹如转经筒般的小灯,伴随着灯火晃动,更为这宗教世界增添了不少奇幻的色彩。
带着好奇、敬畏的情感,靠近小灯仔细观察,原来这旋转的圆柱中,同样藏着油灯,晃动的灯火使灯身通体发亮,让人沉浸于这轮回的参悟中。猛然间一句话出现脑中:“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对呀,这不就是咱老北京走马灯的原理吗?
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的变迁,拔地而起的楼房在四合院周围耸立,但走马灯的记忆依旧仿如昨日,像转动的电影胶片一样,为我们展现了老北京走马灯的历史。
北京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就是其中一种。外形多为宫灯状 ,内以剪纸粘一转轮 ,将绘好的图案粘贴在上面 。燃灯以后热气上熏 ,纸轮辐转 ,灯屏上即出现人马追逐 、物换景移的影像 。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元代谢宗可咏走马灯诗云 :“ 飙轮拥骑驾炎精 , 飞绕人间不夜城 ,风鬣追星来有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秦军夜溃咸阳火 ,吴炬霄驰赤壁兵 ; 更忆雕鞍年少日 ,章台踏碎月华明 。”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我们在拉萨看到的佛前灯虽不知名称,并且没有童年走马灯那般花哨,却因为简朴多了点素雅,因为长明的灯光以及长转的灯身,更多了不少“轮回”的禅理。这种灯在西藏的庙宇里并不多见,并且灯架历史相当悠久,相信在当地也属于较为奢侈的供奉品。无论是否与北京的走马灯有渊源,但就在这简单的转动中,相信会给人们带来同样的幸福与希望。
原标题:踏上佛国世界 感受历史渊源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