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地远古呼唤无字之歌
杜冬 卢明文   发布时间:2012-09-07 13:44:00   来源:西藏商报

  有多少人是受了《青藏高原》中李娜辽远呼唤的诱惑,一往无前地来到了高原?

  但是这首歌究竟说出了什么?其实,它什么也没有说,它只是永恒地发问。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远古的呼唤,究竟是怎样的呼唤,是玄远、是深切还是深邃?千年的祈盼,又是如何的祈盼?什么样的眷恋久久不能忘怀?这首歌没有告诉你,李娜用响遏行云的嗓音唱出的,是一首“无言的歌”。因为日夜遥望的蓝天,渴望的永久梦幻,都无法诉说,永久的渴望和等待,言语所不能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如何的心情?说不出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祖先们深谙无言之妙境。画师顾恺之妙语直指真意,他说,绘画时,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目送归鸿,手绘五弦,目在碧空,究竟是看或未看;琴弦若动,究竟是弹或未弹?琴声若有若无,注目若动若静。微妙之处,正在于此。

  这就是音乐之妙,若以笨拙的语言形容,如刻舟求剑,如水中逐月,是绝不可能的。藏族古代典籍中形容音乐之美,往往以“耳之美宴”一笔代过,不多描述。

  唯其玄妙,故传承最难。

  昔日嵇康上刑场时,挥洒《广陵散》一曲,操琴完毕,推琴而起,慨然说:“《广陵散》于今绝矣!”

  音乐以人相承,因人而绝。典籍可以存世、画作可以保留,唯有音乐,若不得人妙控琴音,纵有乐谱浩瀚,终究会发出嵇康式的浩叹。

  所幸历代乐师薪火相传,背负着民族之声奔走大地之上,我们才能听见扎年琴游吟诗人一般自由而忧伤的弹唱,藏戏撼人肝胆的鼓钵,马背上清越的鹰骨笛,以及在拉萨狭窄街巷深处的朗玛歌谣,这是祖先的灵魂,盘旋于琴弦之上,鼓槌之间,背负在艺人肩头,流转千年。

  传说唐代画圣吴道子在墙壁上绘一门,历日持久乃成。绘成之后,吴道子后退一步,然后用手轻轻一推,画上的门无声打开,吴道子走进其中,从此消失。无法言说,破壁直入,此故事深得艺术之妙。

  在藏地,有一个相似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戏班参加雪顿节期间的藏戏献演,节庆之后背负着全部的行头,翻越冈巴拉山返回家乡。时已入秋,行至半山,一位老艺人疲惫不堪,眼看要倒在山路上死去。剧团团长急中生智,赶紧让鼓手背负着鼓跑到前面积雪的山头上,敲响藏戏开场的鼓点。

  空旷冰冷的冈巴拉山上响起激烈的鼓声,已经演出了一辈子藏戏的老艺人不由自主地跟着鼓点沉重地小步跳跃,然而他的步点越来越轻快,越来越自然,他大幅地挥舞着手臂,欢腾着,一路上了冈巴拉山顶。

  湛蓝的羊卓雍错如同明净的双眸凝视着他。老艺人舞蹈着,他在这融合天地的净空碧蓝舞蹈,他在这一生的最后究竟看到了什么?莫非是远古的呼唤,或是千年的祈盼?

  鼓点依旧,锣声催人,音乐的大戏就要开场。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