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 话藏地风筝
许娟   发布时间:2012-08-28 13:45:00   来源:西藏商报

  在我们小的时候,放风筝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不到秋天是不能随便放风筝的,只有等到田间的青稞变成了金黄色、丰收在即时,或青稞已经割完运到麦场后,放风筝的孩子才不会遭到农人的谩骂。如果有心急的孩子等不到秋天来临,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农民的驱赶和一阵乱骂。 “不吉利的孩子,哪有这么早放风筝的,把那个好季节全给放没了。” “臭小子,不等麦子割完就招来了风。 ”

  小时候每次沉浸在放风筝的欢乐时遇上这么一通责骂,就怎么也想不通,我们放我们的风筝,又怎么可能把风招来,又怎么可能让秋天过早地消失呢?就是在现在,也有些老人对过早地放风筝感到不可理解,据老人们讲,孩子们过早地放风筝会加速秋天的到来。庄稼没有成熟又到了冬天,影响收成。过去庄稼的收成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当时又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农民提供服务,农民有这样的想法,当然也不足为怪。

  放风筝在西藏的卫藏一带很盛行,特别是在拉萨和日喀则等城镇,它已成为当地人的一项娱乐竞技项目。过去对于放风筝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在拉萨雪顿节过后,大约藏历八月开始可以放风筝。在日喀则,则是由东头宗的俗官第一次放风筝后,大家才能放飞风筝。这时候卫藏一带秋高气爽,麦场上堆满了丰收的麦垛,悠扬的打场歌响彻云霄,农民招风的口哨声此起彼伏,这时候的天空就布满了飞舞的风筝,农民们把这时的风筝看成了为打场送风的纸鸟,如果这时少了这个可爱的纸鸟,秋天就会平淡许多。

  西藏的风筝,除了观赏性、娱乐性外,它还具有强烈的竞技性。因为西藏风筝最大的特点是能“打架”,放风筝的孩子通常在放飞时会喊出许多富有挑衅性的语言,刺激别的风筝手迎战,然后在双方激烈的交战中尽显自己的技能,感受其中的乐趣,在习惯上女性不放风筝,但要围观助战。

  虽然放风筝在拉萨和日喀则一带很盛行,但两地对风筝的叫法却有些区别。在拉萨一带风筝叫做“洽皮”,意为飞鸟,而在日喀则一带叫做“秀洽”,意为纸鸟,第一种叫法富有诗情画意,而第二种叫法形象实在。两地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在风筝的样式和放飞技艺方面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小时候没有钱买风筝,只好自己动手做,往往做得不如意。有时风筝突然落地,使弓形竹条绷紧的纸面容易撕破,这时我们拿出为准备补贴而装在小擦脸油盒内的浆糊。如果没有备用浆糊,或者用完时,只能擤自己的鼻涕来补救一下,紧要时也只好“借”别家孩子的鼻涕补救一下,这时候孩子们的鼻子是最干净的。

  风筝的尺寸有大有小,大到一米见方,小到跟帽子一样大小。西藏的风筝大多为打架而做,做得越大对打架越有利。说到有利的一面,其实选线也很重要。听说过去有钱人选线都是用印度的“加达牌”、“朗钦牌”等比较粗的线,这样的线能带尺寸大的风筝。轮子也大到有二十轮条,刚能用手握住,上面画上宝轮等各种图案。当然穷人家的孩子都是用家中的废纸废线,轮子也是用空罐头盒穿孔做成的,放线时叮当叮当作响,但也能让孩子们尽兴。

  以前的西藏,讲究风筝的图案和用料的大都是贵族门户和纨绔子弟,他们在每年的秋季不惜重金让人精心制作满意的风筝,上好玻璃锯齿,积极参与到风筝打架之战中,好给自己争得一个光彩;有些大户人家,在风筝上专画一个图案,或在风筝的某个部位的贴片专用一个颜色,让人一眼就分辨出是哪家的风筝。看来那时放风筝的季节也是各门大家族娱乐尽兴,显耀富足的一个季节。而那时穷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动手做风筝,或等到别人的风筝被锯断后疯狂抢夺,得来的风筝和线让他们乐不可支,为繁闹的风筝季节增加了热烈的气氛。

  放风筝的地点多在打麦场等空旷之地,在拉萨过去常去放风筝的地方有翁堆西卡、波林卡,在日喀则有教武场、基德广场等。每到秋季,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来到这些地方,沉浸在风筝之战中,当夜幕徐徐降下时,才知道要回家。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