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的绘画艺术
西藏佛教绘画艺术,包括壁画和唐喀。
壁画:西藏寺庙壁画之多难以数计,仅大昭寺即有巨幅壁画百丈有余。西藏壁画的题材包括佛、菩萨、声闻像、佛本生经变相、历代高僧、大师、教派祖师传记画及肖像画、历史故事及民俗画等。佛像画大都依照《造像度量经》或《绘画量度》规定的比例规格绘制,其画法多系单线平涂,成像庄严肃穆,体态均称,历史故事风俗画多用俯瞰式透视法,人物建筑背景以几何结构描出,笔法古朴而细腻,画面整体别具一格。西藏壁画色彩鲜艳,所用颜料均为传统的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如石黄、石绿、石青、朱砂等。如果使用透明性的赭石,则要调入蛋白和粉使它达到不透明的效果。各种颜料在使用时均须调入动物胶和牛胆汁以保持色彩鲜艳经久不褪。这种传统的颜料使西藏的画师们无论在描绘慈祥和蔼的佛菩萨或威猛恐怖的密宗金刚及护法神等都能达到宗教所要渲染的艺术效果。
据考证,西藏寺院壁画,较早的要算夏鲁寺[9]。该寺现存的几幅《供养天》具有清新风格,但受到印度尼泊尔画风的影响,其中《舞乐》一幅的舞蹈姑娘和奏乐者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是难得的佳作。[10]后藏拉孜县彭楚林寺内也藏有与夏鲁寺风格相似的壁画,这些作品在描绘奔驰的马匹时,有着强烈的动态感;在运用对比色彩时,又具有细腻的辨别力;在描写女性的身躯时,则运用优雅流畅的线条;如此等等,均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技巧。再如壁画片断《骑鹿的神女》,那鹿奔腾飞驰的动势,神女紧张优雅的姿态,均有着上佳的艺术效果。再有《伎乐》的装饰身段则与夏鲁寺的壁画雷同,但更精致细腻,这因它溶合了藏族绘画传统的技巧。[11]
唐喀:藏族的绘画,除壁画外,还有一种卷轴画,藏名叫做“唐喀”(Thang-ka),原意是写在布上的文告,后来才指卷轴画。唐喀主要画在布上,也可称作布画,是西藏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唐喀的题材多为佛像画和高僧、大师的传记画。也有少量反映民间生活和风俗的题材,如拉萨桑珠颇章所藏清代唐喀《牧民之家》等。这种绘画艺术同样也受到中原地区和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古代印度佛教有一种称作“钵陀”的以袈裟布为底布绘制的条幅佛像画。西藏的唐喀则是以亚麻布或丝绸为底布。作画时,画师先用木炭条在底布上绘出图像的轮廓,再绘四周小佛像或景物,最后着色。所用颜料与调料与壁画大体相同。成画后,底布四周再镶以锦缎,上下两端贯以木轴即成一幅完整的唐喀。唐喀的制作,本身也成了一种宗教仪式,必须依照一定的规则行事。绝大多数画师是喇嘛,据说他们作画时得选在吉祥的日子里,画幅中间的佛像或菩萨像的脸部要在规定的日子里描线,通常是在每月的十五,上色则在每月的卅,这两个日子被认为是神圣的。画又是在特定的地方制作,并在有特征的方式中进行。每次作画前要沐浴洗手,制作时点上香,嘴里不断地背诵着经文,有时让别的喇嘛在旁边大声地背诵经文。周围是弟子们侍候着颜料之类的物品,有时弟子们也帮助着色,而人物的主要轮廓线总是由师傅描绘的。[12]
简短的结语
在研究西藏佛教艺术中,谁都会遇到一个明显的困难,就是西藏佛教艺术家大多数是不署名的,作品又经长期辗转复制,因此很难确定作品的年代,壁画只能根据寺院的建造年代来推断,至于唐喀作品,只能根据其保存情况或制作背景来判断作品的年代,这当然是很难精确的。
藏族佛教艺术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其民族风格是非常强烈的,甚至对这些作品可以一望而知它是西藏佛教艺术。但是不管西藏佛教艺术如何的独创,它和我国其它兄弟民族,特别是中原汉族的艺术是有着渊源关系的,而且它们之间相互都曾有着亲密联系和深刻影响。
从上述材料看,我们可以说,西藏佛教艺术基本上来源于两大艺术潮流:印度艺术和中原艺术。西藏佛教艺术接受了二者的素质,灵活运用,尽管西藏佛教艺术灵感渊源明晰可见,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西藏佛教艺术如同尼泊尔艺术一样,保存并发展了克什米尔艺术和孟加拉的帕拉——色那画派中印度艺术的传统,而帕拉——色那艺术传统在其发源地却已音响沉绝,日趋消失”。[13]唯有西藏艺术至今繁荣昌盛,如同艳丽的鲜花盛开在西藏高原。
注释:
[1]张曼涛:《佛教艺术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
[2][5][7][8][12]陈兆复:《关于藏族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3]王沂暖译:《西藏王统记》第25、37页。
[4]一世达赖的灵塔在扎什伦布寺,二、三、四世达赖灵塔在哲蚌寺,六世达赖死于青海,未建灵塔。
[6]“查查”形象见李冀诚、顾绶康:《西藏佛教密宗艺术》。
[9]据夏鲁寺志载,该寺建于火兔年(1087年),相当于宋哲宗元祐二年,重建于元顺帝时(1333年以后)。壁画可能系重建时的作品。(见王毅:《西藏文物见闻记》,载《文物》,1960年。)
[10]见刘艺斯:《西藏佛教艺术》图28-29。
[11]杜齐:《穿过喜马拉雅》PLa.192-196。
[13]杜齐:《西藏艺术》(《民族译丛》1984年第3期)。
(来源:《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
(责编: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