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教观念渐趋淡泊化
18世纪初,卫藏地区共有寺庙3500多座,僧尼35万人之多[2]。另据魏源《圣武记》所载,乾隆二年,西藏喇嘛总数为三十一万六千余人,占全西藏人口的33%,占男子总数的66%。而且,喇嘛在信众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生育子女要请喇嘛命名;婚姻需喇嘛占卜;疾病需喇嘛医治;灾难要喇嘛禳解;死亡要喇嘛超度;何日播种何日收获亦要喇嘛决定;若天干无雨或有冰雹水灾,均须喇嘛祷告;至于春秋佳节祭祀跳神等盛典均由喇嘛主持[3]。
现在藏传佛教的信仰现状与历史上相比,无论是寺庙的数量,还是僧尼的人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西藏现有寺庙1700多座,僧尼46000多人[4]。
不仅如此,信众虔信的程度、寺院的功能、教义的神圣地位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藏传佛教神圣地位逐渐淡化
民主改革前,西藏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制度,藏传佛教是广大藏族民众的精神支柱,具有极高的神圣地位。民主改革后,政教分离,藏传佛教不再发挥政治功能,神圣的光环只在宗教领域内闪烁。然而,这并不能在短时期和很大程度上消减普通信众对藏传佛教的虔敬之感、崇拜之情。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化的加速传播,一些信众已经不再把藏传佛教当作精神依托、立命之所,也不再把藏传佛教的某些教义、信条当作价值坐标、行为指南。如萨迦县萨迦镇帕措村的格桑认为,以前的信仰浓,现在淡化了。萨迦寺的有关负责人从信仰今昔比较的角度介绍说:“现在人的价值信仰越来越淡化,宗教活动越来越流行,宗教走向世俗化、形式化的问题普遍存在”。萨迦镇的有关领导介绍说:“老百姓越来越靠科技,越来越不依靠宗教等神秘力量了”。
2、对藏传佛教某些功能的失信
现在,藏传佛教的某些功能已经退化了,某些功能则风俗化。如萨迦县的信众生病,绝大多数选择去医院,而不是请僧人;村民发生纠纷,多数人认为要找政府、法院来解决。就是与百姓性命攸关的生计大事,也不一定唯僧人是从了。诸如发生干旱或者下冰雹,也不一定完全依靠冰雹僧人了。萨迦镇有关领导介绍:民间说:“冰雹喇嘛已退休了”,这个说法很普遍(现在老百姓不依靠于宗教,但仍依赖于这种风俗习惯,婚丧嫁娶都不能缺少僧人等)。就像十世班禅大师说的那样,“宗教要服务于社会、老百姓”,也就是要满足于老百姓的需要。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由法院和政府来解决,不可能由活佛和僧人来解决。
3、对僧人虔敬程度的改变
民主改革以前,僧人在藏族信众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极大的神圣性,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格勒在《西藏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信仰》一文中有如下记载:“在人们的心目中喇嘛属于‘三宝’中的第一宝‘僧’,因而受到大家的尊敬和崇拜,不论属于哪一个教派的喇嘛,对于贫民百姓来说,都是皈依和依靠的对象。在西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喇嘛的帮助,子女生下来要请喇嘛命名,子女长大结婚需请喇嘛占卜,平时患病要喇嘛医治,出门办事也要请喇嘛占卜,人死后更需喇嘛超度……社会上任何一种群体也离不开喇嘛,一个部落、一个村寨、一个地区,甚至西藏地方政府的重大事件也往往靠喇嘛念经、降神和占卜来最后决定。社会上的各种纠纷在俗人无法调节时靠喇嘛来裁定,占卜和神判有时候胜过法律。在日常生产中求雨、防雹、祈祷丰收等更是喇嘛的神圣职位,至于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节庆盛典同样离不开喇嘛的主持。”[5]
现在,虔诚皈依和依靠僧人的信众仍然存在,但这只是较少的一部分人。根据我们的问卷和访谈调查,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轻信藏传佛教职业者是他们唯一的寄托。物质财富的获得、现实生活的幸福,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自身的病痛、肢体的伤残,则大多数前往医院或者诊所就诊;日常的矛盾、邻里的纠纷则更多地依靠政府的调节和法院的判决。这种变化主要受到来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藏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通讯的不断改进,很多藏族民众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与外界接触,渐渐改变了观念,从而也改变着对僧人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宗教职业者自身的变化。部分,即使是极少数宗教职业者,如果经受不起经济大潮的冲击,抵挡不住金钱权力的诱惑,忍耐不了青灯古殿的寂寞而别有所图的话,就会影响整个僧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如萨迦县萨迦镇帕措村的一位老人说:“如果学佛经能彻底悟道的话,我觉得人生最好的选择是当和尚,但是当今社会这样的和尚很少,很多僧人求财富、地位,到处跑,甚至还俗等现象也很多”。萨迦镇的一名干部认为:“现在的僧人出家目的不明确,当僧人不为人类社会、来世着想,天天在混,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还俗的较多。随着僧人的减少及文化素质的退步,寺庙的文物也不好管或没有人管。”这说明,部分宗教职业者追求财富、地位的做法也改变了人们对僧人的虔敬程度。
(四)宗教信仰日益理性化
理性化并非理性主义者所独有,信仰主义者在宗教信仰需求方面也有理性的思考和选择。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广大藏区,无论是宗教职业者,还是普通信众,对藏传佛教信仰越来越具有理性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
1、宗教投入的理性化
普通信众的宗教活动,诸如经堂的布置、请僧人念经、寺院的布施、圣地的朝拜,无不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因此,萨迦县的普通信众,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宗教活动之用,但又不是无限制地盲目地支出,而是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理性地投入。如萨迦镇帕措村的一位老人,每天煨桑2次,每天供佛,早上在家中念经。每年去萨迦寺多次,每次捐2~3元,若儿子(和尚)不在时每月请1名僧人,每次1天(每次15~20元)。1年的宗教投入大概花40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20000元的2%。萨迦镇宗廓村的有位老人,几乎每年去两次拉萨,家中其他人每年轮流去朝佛,每次每人至少花1000元;去萨迦寺的次数很多,他本人由于做生意去的次数较少,家人去的多,每次供1袋酥油、捐5~6元,他自己每年去朝佛3~4次,每次供养100元左右, 1年他家供寺庙不少于1500元,加上外出朝佛,可能2000~3000元左右,家中每次请30名僧人念1天的经,给每个僧人20元(共600元)。宗教支出占家庭收入12万元的2%左右。萨迦镇宗廓村的有位老人,去扎什伦布寺一次最多捐8~9元,1年请一两次僧人念经,一次1名僧人念1天,每次15~20元钱;1年到萨迦寺去4~5次,谁有空谁去,捐供与扎什伦布寺差不多,每次8~9元。宗教投入150元左右,占家庭总收入13000元的1%多一点。萨迦镇宗廓村有位村干部每年到萨迦寺20~30次(大部分是为了办事,有些是村里的事,有些寺庙的事情),每次供的钱数不一定,一般在1~5元之间。这些年都未请僧人念经(乔迁时请过两次)。吉日煨桑,每次念经时间不一。吉日供水、供酥油灯。家人朝佛的次数多,每年宗教开支100元左右(正常情况下),占家庭收入2000元的0. 5%。萨迦县有位茶馆老板,去过拉萨、那曲、日喀则、江孜等地朝佛,拉萨大概两三年去一次,每年去萨迦寺5、6次(县境内三个庙也是如此)。一次捐10元左右。宗教投入每年100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3万元的3%多一点。萨迦镇宗廓村有位老人很少请活佛和僧人,很相信佛、遵守因果报应。但由于经济关系很少请僧人。每年宗教投入10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18000元的0. 6%左右。萨迦镇宗廓村的一位老妇人隔一年到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去朝佛(跟村里人结伴去)。一次大概花1500元左右。吉日全家去萨迦寺朝佛,一年内请僧人念经两到三次,一次请两到三个僧人,一人捐20~30元。每年宗教支出100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3万元的3%多。萨迦镇宗廓村有位老人一年宗教投入150元左右,占家庭收入2万元的1%不到。可见,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广大的藏族农牧民信众每年或多或少的都在宗教活动中投入一定的支出,但总是有计划地按照家庭的总收入理性地投入,而不是“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那样盲目地支出。
2、宗教信仰选择的理性化
长期以来,藏传佛教一直是广大藏族民众的精神寄托,见庙就烧香,遇僧就磕头,把家里的所有财产都捐到寺院也甘心情愿,可谓“千钟委于富僧,欢怀畅于容发”,孩子很小就送到了寺院。这种信仰是宗教情感的爆发,具有很大的感情色彩。现在,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广大藏族民众认识到可作为精神支柱的很多,藏传佛教不是所有人唯一的选择,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意识形态、思想主义、理想目标、宗教派别,但广大藏族民众最终依然选择了藏传佛教,这种选择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但是,这种选择也是建立在有众多选择坐标基础上的,具有很大的理性色彩。如萨迦镇宗廓村村干部说:“关于现在年轻人的信仰,十来岁时不懂信仰,随着年龄增长,学些文化知识、受家人影响,到寺庙朝佛、祈祷,对信仰慢慢开始认识,时时参加宗教活动,渐渐形成了对藏传佛教的信仰。”
四、余论——藏传佛教信仰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们的调查,笔者认为藏传佛教信仰正逐渐呈现出双向的和多元的趋势,既有藏传佛教适应现代社会而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化,也有藏区社会文化、生活、娱乐等方面吸收、接纳藏传佛教内容而藏传佛教化,还有信仰逐渐多元化。
(一)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
现代化是指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还应具备民主化、法制化、都市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和人口控制化等诸多特征。
我们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纪录显示出藏传佛教正在不断接受现代化的熏染、洗礼,这主要是由藏区社会现代化因素使然。因为在宗教人类学的视野中,宗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控制力,与社会及社会变迁有着密切关系。
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需要冲破本土文化的障碍,同时还要应对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既要接受现代化的洗礼,以便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质,不至于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而丧失自主性。藏传佛教普通信众和宗教职业者在现代化进程中接受和转换的内涵、程度应有所区分。对于绝大多数藏传佛教信仰者来说,最初选择并信仰藏传佛教,并不完全是为了追求成就佛果,而更多的是为了今生的幸福安康和剔除来生的痛苦。这一层面的信众,他们把藏传佛教作为精神寄托的同时,对于世俗生活、现实利益、商业竞争依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特别是随着商业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这些信众可以在利益驱动的欲望杠杆和利益限制的伦理规范之间寻求一种适合自身的契合之点,能够成为藏传佛教现代化的基础力量。而少数宗教职业者所追求的远离尘嚣,避迹山林,遁世修行,超越人格,涅盘成佛的境界,不计名利、得失、荣辱、毁誉的伦理观,则成为藏传佛教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石。同时,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把利益广大众生的福祉作为宗教信仰与修习的目标之一,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利乐有情众生,为国家的统一安定、为社会和谐繁荣、为他人幸福安康作出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与佛教主旨不悖,与现代化观念相顺。
藏传佛教现代转换,同时还受到外部文化诸如国内各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藏区经济的迈进,尤其是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青藏铁路的开通,外部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到藏区。藏传佛教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应对外部文化的冲击,既关系到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也关系到藏传佛教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文化应有不同的取舍和整合。藏传佛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重要的一元,因此,藏传佛教首要的是要融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之中,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转换而转换;对于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则应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彼此促进;对于西方文化,则既要吸收其中的精华以丰富自身,又要对其不适应部分进行扬弃。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好还是不好,很难综合地做一价值判断。传统的未必全部是落后的,其中仍有很多优秀的内容需要继承和发扬,现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弃和剔除。
(二)信仰的多元化
伴随着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藏区社会的信仰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藏传佛教信众不仅信仰不同的藏传佛教教派,而且开始信仰不同的宗教;如有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有信仰萨迦派的,有信仰噶举派的,有信仰宁玛派的,还有主张无宗派化的;信仰不同的宗教表现在有信仰藏传佛教的,有信仰苯教的,还有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即使信仰同一教派的信众,其信仰的目的、虔诚度也各不相同,由此出现了藏传佛教信仰的分化。
1、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分化
如今,在藏传佛教职业者中,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城市佛教条件优越,要求入寺出家为僧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些人排队等候好几年而未能如愿者间或有之。而山林佛教偏安一隅,条件艰苦,僧人较少。城市佛教香火旺盛,收入可观;山林佛教香火冷清,收入较少。但有些人认为城市佛教地处闹市,人群繁杂,不利修行,而山林佛教远离尘嚣,偏僻清静,有利息心。也有人认为,若能闹中取静,尘里不染,方显佛家本色,所以更推崇佛教的城市化。这也代表着佛教世俗化的表现,虽为出家僧人,但在某种程度上,还在不断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甚至物质的诱惑大于精神或宗教的诱惑。很多山林或偏远小寺僧人希望到城市寺庙或大寺庙中去学习、生活,如到拉萨三大寺学习。因为拉萨三大寺等大寺庙中,不仅有雄厚的师资基础,而且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寺庙的设备和僧人的生活用具都较时髦。大寺庙里的僧人家里没有任何负担,僧人完全可自力更生。而规模较小、地处偏僻的寺院经济收入非常有限,僧人的生活主要靠家人的供养。因此,很多小寺庙的僧人向往城市大寺院。城市佛教和山林佛教的分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成为藏传佛教发展的一大趋势。
2、老年人信仰和青年人信仰的差异
目前,藏传佛教信仰不同年龄层次也出现了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老年人信仰最浓,尤其是老年女性,信仰更浓厚一些。根据我们的调查,信众一进入老年阶段,不管年轻的时候是否信教,大都要寻找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而皈依佛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信仰越来越浓。但年轻一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信仰越来越淡薄,形成了老年人信仰和青年人信仰的两极分化。这也是藏传佛教信仰发展的趋势。
3、藏传佛教僧众和普通信众在宗教追求上的不同
根据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藏传佛教僧众更多的是追求修行境界的提高和修行目标的实现,即彼岸的到达,从生死轮回中解脱,证得常、乐、我、净的涅盘境界。而藏传佛教俗众则更多的是追求今生即世的幸福和家人的安康,即此岸的幸福。在这些人眼里,解脱成佛等事情与自己无缘,而且也望尘莫及,那是高僧大德们的事情,自己希望在此世能够幸福、安康,来世能够投生天人善趣。随着社会的发展,藏传佛教僧众和普通信众在宗教追求上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明显。
注释:
①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宗教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向世俗化的转变。“今日人们的宗教生活在工商社会生活影响下,其神圣性逐渐丧失,宗教信仰成为商品市场中的竞争者,人们以企业化、商品化经营宗教,致使宗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式微,宗教已有逐渐朝向无神论发展趋势,愈益世俗远离神圣。”T. Luckmann, The Invisible Religion:The Problems ofReligion inModern Society. Pp. 85-90,New York,TheMacmillan Company,1967。
② 资料来源:萨迦县委宣传部。资料数据截至2005年12月。
参考文献:
[1] 胡翼成. 论康藏喇嘛制度. 边政公论,1941.
[2] 东嘎?洛桑赤烈. 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陈庆英译.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59~63.
[3] 胡翼成. 论康藏喇嘛制度. 边政公论,1941.
[4] 西藏文化的发展. 光明日报,2000-06-23.
[5] 格勒. 西藏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信仰[EB/OL].中国藏学网
原标题 藏传佛教信仰的现代转换
(责编: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