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什伦布寺为参加第十一世班禅坐床10周年庆典活动的喇嘛提供斋茶、斋饭(资料图)
原标题:藏传佛教与茶
我国饮食讲究“饮和食德”,即饮要和,食要德。所谓“和”、“德”,指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均衡、协调,饮的“和”,既包括冷热、凉燥、补祛等体内的均衡,而且要求口味、精神上的和谐、怡悦。
藏传佛教僧人与汉地和尚一样爱饮茶,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外,还因为茶与佛教徒的信仰理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契合与融洽。唐人斐汶论述茶时说:“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茶的这种品性,对清心寡欲,求证涅槃的佛教徒来说是很协调的。尤其是对主张既要解脱自身,又要发“大悲心”救渡众生的大乘佛教来说,在“出世”的思想与“入世”的现实中生活的僧人,饮茶无疑是一种性灵的均衡调剂。藏传佛教属大乘佛教,并显、密兼修,偏重密宗,而密宗主张“方便为究竟”。凡有利于达到成佛的物质都可以作为“方便”(即“善巧”)。浓茶能兴奋神经,帮助修密法的人运动,打通全身脉结,“生出乐明无分别的境界”。因而茶又具有密宗“以欲乐为道”的奥义象征。藏族地区生产不发达,物质享受本来就较贫乏。茶被藏族人称为“天降之甘露”。正因为它不仅予雪域之人以保健医疗之帮助,而且使他们获得口爽神怡、百骼舒畅的美感享受。对于长年静坐,日日念诵经文的僧人来说,饮茶的快感就更不必说了。虽然作为佛教徒不应去追求今生的享受,但茶毕竟是他们基本生活中一种允许的美好的赐予。当诵经千、万遍,口干舌燥时,一碗香浓的酥油茶入口是何等的快怡!三年闭关苦修之时,斗室之中唯茶为伴,每当四肢麻木、神思困倦之时,一碗清茶能使气脉运转,通体舒泰。藏传佛教喇嘛恪守“过午不食”之戒。当其饥肠碌碌,神不守舍之际,一碗热茶既解饥又疗渴,其功用实在难以语言形容。所以藏族古代文学作品《茶酒仙女》在描述茶与酒的各自的特有功绩时,说道:“只有茶才能使名僧大德欣然。使他们神智清醒,勤奋修行,增进智慧。”
茶既然对藏传佛教僧人们有如此重要的影响,自然成为每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必备之物,寺内有专管茶叶的喇嘛和打茶熬茶的厨房。如果说喇嘛寺内最大的生活用具便是茶锅和茶桶的话,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四川阿坝州革尔底寺内的三口茶锅,每口可盛水五百担,供一两千人之饮。一些大寺中打酥油茶的“浆桶”粗逾合抱要两三个人站在桌上才能抽动“加罗”(打茶之杆),寺院的厨房与其说是做饭的,毋宁说是熬茶的,除了很少次数的煮粥外,它大量的工作是供茶。
寺院集体供茶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寺院本身供给的,一般在寺院每日例行的三次聚会念经时和在举行各种祈禳、庆祝法会时供给。供应时僧人各坐原位不能擅动或交谈,人人自怀中取出茶碗,放于身前,由司茶役的僧人逐一斟上,饮时不得出声。每逢正月法会或其他一些法事时,集会次数增多。在午茶时,每人可获得一小块酥油,但不发给个人,而是派较年轻的低级僧徒分批去伙房打成酥油茶发给。分发时以三人为一单位,即以三份酥油打一小桶茶分给三人。在分茶时必须平均,如有剩余的茶则倒入茶桶内,由值班喇嘛监督着再分发给每人。
另一种供茶来源于施主的布施,一般以钱给寺,由寺里代买为茶叶,熬茶分给每个僧人(有时也分一点钱给每人)。发布施茶时更为严格,除施主和司役人员外,一律不准靠近伙房。打出的酥油茶如有未分发完的,只能泼在地上。不准伙夫带走,也不准施予乞丐。熬过了的茶叶,也不能交给伙夫,以免他将其掺在后面的熬茶中,使后来的茶水不够浓。这样严格的分茶规定,既反映了寺院管理中的准则,也让人深深感受到茶对于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人是何等重要。
对于嗜茶的藏族僧人来说,寺院所分发的这点茶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僧人们每人都自备有一口烧茶的锅和一定的茶叶。一有闲暇便自煮自饮。僧人的茶叶一般来自家庭的供应。寺院的僧人长期依赖家庭的供应也是藏传佛教寺院的一个特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少僧人利用与人念经得到的供奉自己买一些茶和酥油。在寺院的“康村”中,僧人一般每人有一间房,这也为他熬茶自饮提供了方便。至于密宗修行中的闭关静修时,窄小昏暗的屋里也必备有茶灶、茶锅和茶叶。当袅袅炊烟从修行者的小屋或岩洞中透出时,真让这神秘孤寂的所在又漾起一丝暖暖温馨的生活气息,茶与藏传佛教真正是结下了不解之缘呵!
(责编: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