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新闻聚焦

米拉日巴“古尔鲁”的起源与传承

魏山   发布时间:2013-12-12 08:44:00   来源:西藏日报

  据说,“古尔鲁”最初发源于吐蕃第一代赞普“雪域六个嘎亚”部落之王的地方——雅砻,这个地方被称为“天地之门、亚洲精华、雪山环绕、众水源泉、山高水秀、物产丰富、居民智勇俱全、众生繁衍生息”。根据敦煌文献中记载,至迟在6世纪,“古尔鲁”就被作为语言交流使用。

  自佛教传入藏区以后,很多宗教人士利用这一艺术载体向信教群众宣扬宗教思想,民间歌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因此,后世多用来专指高僧大德创作的具有宗教意义的文学体裁及其唱腔,尤其是从噶举派祖师玛尔巴和米拉日巴时期开始,在噶举师徒中用“古尔鲁”来传授教法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米拉日巴生活在吐蕃王朝崩溃之后,乌斯藏地方陷于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的时代。当时,佛教宗派纷纷兴起,各派僧徒竞相宣扬本派主张。而米拉日巴自幼喜爱唱歌,又有一副好嗓子,大家都喜欢听他唱歌。晚年的他成为名僧以后,便借用诗歌的形式,向众弟子信徒们宣传佛法,与辩经对手辩经、与施主交谈问答等。

  比如,当有人问到:“我们怎样去做,才能使自立的修行得到成功呢?”

  米拉日巴即作歌答曰:

  “具恩至尊前祈请,令我修行得顺利。汝辈青年之学尼,虽居杂染村镇中,由宿善故闻佛法,未入歧途今逢我;勤聚资粮勤修持,必获加持不离身,觉受证解自然生。仅生觉受无大益,必须勤求真成就。为怜汝等真诚故,我今为说成就诀:寂静山中谧居时,莫思城市之娱乐,若思心将被魔使,摄心入内得成就。坚意刻苦修持时,应思随时死可至,常念轮回诸过患,断舍追寻此生乐,坚毅恒修得成就。学习甚深修诀时,不可博究成学者,若尔终陷世间法,空过此生红尘中;谦卑自足得成就。种种觉受生起时,不可傲心多宣说,否则触怒空行母,一心专修得成就……”

  “米拉日巴‘古尔鲁’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间文学与宗教音乐的结合,是通过音乐唱腔来解释佛经的精神内涵。”顿珠解释到。

  这些诗歌很多被米拉日巴的弟子收集整理并记录了下来,特别是在其逝世300多年后,与其母同属一个家族的赤巴钦王室后裔桑杰坚参(1452—1507年)更是做出不懈努力。桑杰坚参自幼崇敬米拉日巴,并以他为楷模潜心苦修,为扩张噶举派的势力,争取信众,不辞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奔走于西藏阿里、卫藏、达波、贡布等地,收集、整理编辑成一部完整的驰名中外的《尊者米拉日巴盛解古尔鲁》说唱集,并大量刻印,使得米拉热巴的古尔歌流传下来。因为该歌集是宣讲佛学哲理的,故汉语也将其译为《米拉日巴道歌集》。

  “米拉日巴上师的修学经历,可以说是一首动人心弦、可歌可泣的史诗,他所流传下来的道歌更是生动多彩、千古不朽的教言。”顿珠由衷地感慨。

  据了解,《米拉日巴道歌集》内容包括三部分。即:一、降服来犯鬼神,使受佛法约束;二、引导具缘弟子走入成熟解脱道(即成佛道路);三、其他种种。全书共分61章,长短“古尔鲁”384首,其中有62首是米拉日巴的门人、信徒、施主和前来为害的“鬼神”等所说唱的歌。

  “道歌属佛教内容,对话生动、意蕴盎然。其形式为民歌的多段回环体和自由体格律,将独特的宗教体验与纯美的诗歌语言结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顿珠补充道。

  随后,噶举派各派系的活佛高僧以此为样板,开始大量用歌体讲经布道。噶举派活佛高僧们的歌后来汇集成《噶举教派古尔歌集》等在噶举派各寺院中流传、诵唱。其中,直孔梯寺的创建者觉巴大师不仅创作了著名的《觉巴古尔鲁》,而且使米拉日巴道歌的唱腔在直孔噶举派内部得以传承和发扬。后经历代直孔高僧的不断修改和发展,最终逐渐趋于完善并深深植根于直孔梯寺。作为宗教音乐,它具有丰富的宗教内涵,也成为藏传佛教宗教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米拉日巴道歌流传至今,是一个漫长而又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玛尔巴时期有配乐、有歌词,到了直孔梯寺16世法台仁钦平措时期又有了乐谱。在其产生、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唱腔音乐也随之发展和丰富起来,如今唱腔音乐发展到至少上百种,成为宗教音乐中最有特色的一支。一般情况下在大的场合传唱时,前面需要长号、短号、唢呐、宗教铃铛等乐器来配乐,而等到真正唱起来的时候就不再需要音乐的伴奏。”聊起米拉日巴道歌,顿珠如数家珍。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