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新闻聚焦

白居寺一寺三派形成的历史

李菁   发布时间:2013-09-17 16:32:00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海拔3900米的白居寺,寺内有塔、塔中有寺、寺塔相傍浑然天成,相得益彰。寺内的措钦大殿是座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明代建筑,殿高3层,底下是48根立柱的大经堂,立柱上挂满了年代久远的丝织唐卡佛像。经堂西北有一尊强巴佛的鎏金铜像,高8米,据说是用1400公斤黄铜铸成的。白居寺另一个特色是菩提塔,又名“十万佛塔”,这可是由近百间佛堂一次重叠建起的塔,人称“塔中有塔”。殿堂内绘有十余万佛像,另有千余尊泥、铜、金塑佛像,是西藏地区规模最大、制作最精美的佛塔之一。白居塔区别于藏区其他佛塔的造型,是因其在修建时,不但召请了西藏各地著名的金银匠、泥塑工匠和木匠,还专门从尼泊尔青睐同铁匠共同修建,因此吸纳了尼泊尔的佛塔精髓,形成了其在整个西藏地区独特的佛塔造型。

  从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看,白居寺也有其独特的地位。白居寺建立初期属于萨迦教派,此后噶举派与格鲁派势力相机进入,各派之间也曾相互排斥,分庭抗礼,但最后,还是互相谅解并形成了目前萨迦、噶举、格鲁三派兼容并立、博采众长的局面。围绕白居寺大殿的经院(扎仓)在极盛时有17个之多,分别隶属于西藏佛教格鲁、噶举、萨迦三个教派,而格鲁派最多,有扎仓7个。三派主持协同白居寺总主持共同管理寺院,这在藏区也是十分罕见的。

  实际上,萨迦派早期的兴盛与元朝政府密切相关。“中央政府支持西藏的某一派是有历史的,最早就从元朝蒙古人支持萨迦派开始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藏学专家沈卫荣说。

  萨迦派是公元11世纪由西藏古老贵族昆氏家族所创立,以师徒相传和法王为世袭沿袭至今。“萨迦”在藏语里是“灰色的土地”之意,因该教派主寺修建在西藏萨迦地区,母寺称萨迦寺,则教派为萨迦派。萨迦派的寺庙、经堂和围墙上除涂有黑颜色以外,有的房檐到墙角还分别涂有白色和红色,所有后来人们便把此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创始人是昆巴波切,他是藏王赤松德赞的大臣。他于1073年创建萨迦寺,由寺院之名而被称为“萨迦巴”,在当时是革新派。它的发展与衰落与元朝中央政府的兴衰有密切关系。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是既代表萨迦派的教主,又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显赫人物。1260年,继任蒙古汗的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八思巴返回西藏后,一招西藏各个地方政教势力管辖范围的大小,将他们划分为千户和万户;在西藏设了13个万户侯,等于设了13个诸侯。从此萨迦派当权。”1270年,忽必烈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八思巴去世后,元朝中央的帝师制没有改变,帝师职位一直由萨迦派高僧继任而延续,直到元朝的灭亡而终止。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