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萨出发,经过两天1600公里的行程,我们终于抵达阿里地区噶尔县。群山环绕的河谷中,一座小城独处其间,不由得让人想起“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句,这便是噶尔县城和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
噶尔,藏语意为“兵营、帐篷”,地处西藏的最西部,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边境县。近年来,在“打造藏西中心城市”、“西藏最干净城市”等一系列规划的指导下,噶尔县正阔步前行在跨越式发展的康庄大道。
“去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5亿元,增长18%;人均收入4508元,增长了16%。”陕西援藏干部、噶尔县委书记张宇如数家珍,对这个高原边境县来说,极为不易。
人工种草是近年来噶尔县为抓好农牧区经济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我们从陕西引进了6万棵紫花苜蓿,试种300亩,没想到居然成活了。”张宇高兴地说,这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首次试种成功,并得以在农牧区推广。紫花苜蓿的综合产量每亩为2500―3000公斤,一亩地的产量相当于100亩天然产草量。“今后我们每年要扩大1万亩,3年后达到5万亩,农牧民人均7亩左右。”
在阿里昆莎机场所在的噶尔县昆莎乡,我们来到昆莎乡农牧业科技示范基地。“这个示范基地是2007年搞起来的,现有奶牛130多头。我们成立了‘康道合作组织’,采取‘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的模式运作。”来自河北唐山的大学生村官杜志说,靠着人工种草、奶牛养殖和短期育肥,当地老百姓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今年3月,光是对800只羊和38头牦牛的短期育肥,集体收入就增加了8万多元。
抓好农业生产,对于噶尔县来说就是保证青稞的种植面积。每年的4、5月份,噶尔全县决战两个月,确保青稞生产。“每年增加1000亩青稞,一个村一百亩,力争2―3年实现青稞自给。”噶尔县县长索朗次仁说,为了保证产量,在全县进行土壤改良,并采取地膜技术保暖保水。“过几天要一个村一个村去落实打井。”
人工种草不仅解决了牲畜的过冬饲料、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还为城市绿化做了不少贡献。为了推进“园林宜居噶尔”建设,2012年噶尔投入276万元,购置树苗近6万株、紫花苜蓿种子1.5吨,对从县城至5公里的景观大道两侧100米内完成植树造林157.6亩、人工种草287亩。
城市绿了,仅仅是建设“西藏最干净城市”的一方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则是“硬币”的另一面。行走在狮泉河镇的大街上,明显感觉到这个城市的整洁,就连高原起风时常见的沙尘也了无踪迹。“除城市绿化外,我们在原有60名环卫工人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20人;人均月工资由570元提高到780元。”索朗次仁说,“以前常有的乱涂乱画及占道经营等不文明现象现在已经大大改观。”
农牧业节节攀高,不甘心“一条腿走路”的噶尔县人又将目光瞄准了工业。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每一个当地干部在发展工业这个问题上不能不深思熟虑。“工业化是世界潮流,噶尔不能自外于潮流,但必须将生态考虑在内。”张宇说,为此县里提出建设“世界第三极特色农牧产品综合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并请来专家进行论证。“论证后,专家的看法同县里的想法惊人的一致。最终确立了集中发展牦牛肉加工、牛羊毛皮革加工和规模化商砼等环保、高效项目。现在,投资1500万元的混凝土项目已开工建设,高档瓶装饮用水、皮革加工、卡垫生产等项目已达成入园意向。”
离开噶尔时正是清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在晨曦的怀抱中,一座日渐现代化的高原新城,正崛起在祖国的西部边陲……
(责编: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