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在别处】丹杰林 古巷里的时尚静吧
在拉萨,关于丹杰林、措美林、功德林、次角林、河坝林等地,问任何一位拉萨人,他们都可能会为你指点得清清楚楚,但你若问一下这些“林” 是什么意思,就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出来了。“林”就是“林”,还能有什么意思?
当拉萨尚被称为“吉雪卧塘”、拉萨河边还是一片沼泽时,在沼泽之上,零星有一些高地露出水面,渐渐成为人们围居和玩耍的地方。这就是“林”的由来。西藏日报社藏编部的老师们解释说,其实对“林”的翻译,高地、洲、区域、园,甚至说成林卡都对,就看你在何种语境中用了。
我们收集的这些“林”都具有相当“隆重”的历史背景,也都尚存于拉萨市区的地图上,但我们在实际的采访中却发现,从外观上看,不管它们曾经多么辉煌,现在的它们似乎都已经乏善可陈了。如果不肯阅读它们的历史,它们将会是何等平凡。如宝玉蒙尘之后,有待人将它们重新拭亮一样,此次我们的意图,只不过是在做努力拂拭的工作……
古巷里的时尚文身店。
丹杰林 古巷里的时尚静吧
刚来拉萨的时候,朋友带我到八廓街附近的独苏一翅冰火铺吃烤鸡翅,之后,有内地朋友过来,我也经常带他们到那里闲坐。遗憾的是,这么长时间,我竟然不知道独苏一翅冰火铺其实不属于八廓街,而是在一个叫做丹杰林的社区之内。6月初,拉萨城里阳光普照,高原强烈的光线照得行人眯缝着眼,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多次走进丹杰林社区,寻觅它的过往今昔。
旧貌:丹杰林历史寻踪
走访丹杰林社区之前,我先找到自治区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布琼。在他的介绍下,我得知丹杰林社区其实是因丹杰林寺而得名。那么丹杰林寺是怎样来的呢?原来是第六世德穆呼图克图(活佛)于1762年动工修建,这一年是他任摄政王的第5年,寺庙建成后康熙皇帝赐匾额,题字丹杰林,从此通称丹杰林寺。
据作家韩敬山的《清兵堡垒·活佛·摄影家》记载,“丹杰”在藏语中为“佛兴”之意,建此寺以后人们把寺庙附近的一片区域统称为“丹杰林”。然而在这之前,这片区域被称做“卿古囊”,“卿古”意为用毡子做成的蒙古包,“囊”为藏语中“内”或“里”的意思,就是蒙古包内之意。起初这个地方是一片青草沼泽地,后因大批蒙古兵搭建蒙古包驻扎于此而得名。据韩敬山记述,如今,丹杰林社区的居民区内还有一条胡同叫做“卿古囊”,当询问长者原来这片地区叫什么名字时,大部分长者都会告诉你叫“卿古囊”。
这种说法和布琼的见解有相通之处,布琼认为,最初这里是否为沼泽地有待考察,但从他能考察到的历史阶段看,现在的丹杰林社区早在丹杰林寺建成之前就有百姓居住,只是当时并不叫丹杰林,在丹杰林寺的影响越来越大之后,人们才逐渐将这一片区叫做丹杰林。
丹杰林这一片区,以前多为贵族宅院以及贵族的农田,而居住于此的除了寺庙僧众以外,就以贵族及其佣人为主。后来,这里的很多地区曾一度被乞丐占据。
在丹杰林社区居委会,我遇到一位前来办事的藏族老人。老人一开口就和我说四川话,这让我有些惊奇。询问后得知,老人年轻时曾在成都工作,日子久了,说四川话的习惯也改不了了,而老人本名潘多,在四川人们将她叫成“彭朵”,回到西藏后,老人继续使用着“彭朵”这个汉族名字。彭朵老人回忆说:“现在的朵森格路附近以前全是乞丐,乞丐们搭着帐篷,一边流浪一边乞讨,帐篷外还拴着看门狗,这是我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