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首页 > 西藏旅游 > 西藏游记

进藏第一座大寺的记忆——瓦拉寺

高启龙 崔士鑫 张晓明 温凯   发布时间:2011-04-08 13:29:00   来源:西藏新闻网

有700多年历史的瓦拉寺。

浦巴老人在享受他的新生活。崔士鑫/摄

    告别惊涛拍岸的金沙江,从热闹的岗托小镇一路西行,沿途尽是美妙的自然景色。层林尽染的树木让人陶醉,鬼斧神工的峡谷令人感叹,叮咚清澈的溪水使人心旷神怡。但藏语意为“枕头山”的矮拉山,却冷酷地横亘在我们面前。它崎岖泥泞,路滑难走,把我们欣赏美景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快感驱赶得烟消云散。

  矮拉山实际上并不矮,海拔约5000多米,和它的名字完全不符合。即使在交通状况已有很大改善的今天,矮拉山的山路也是如此泥泞不堪。由此我们不难想象,60年前,十八军官兵们翻越此山时,是何等的艰难和坎坷。关于这段历史,时为十八军司令部侦察科工作人员的王贵,在其《十八军先遣侦察科进藏纪实》一书中有着清晰的回忆:

  翻山时天气较好,但是同志们缺氧、憋气等高山反应仍很明显。虽然全科在德格休整了三个多月,体力有所恢复,然而因为携行量的加大,快要过山垭口时大家都十分吃力。挑行军锅的炊事员极度疲乏时,会计荆顺治赶紧主动抢过担子,帮助他们挑起行军锅爬山。荆顺治这种在困难时刻勇挑重担、团结互助的精神,感染了大家。行军队伍中响起了“同志们,加油干,坚决战胜矮拉山”的声声口号。午后,全科干部翻过了垭口,下山到达瓦拉寺,搭帐篷宿营。

    我们翻过矮拉山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在夕阳映照的山谷中,一座庞大雄伟、金碧辉煌的寺庙顿时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王贵书中所提到的“瓦拉寺”了。    瓦拉寺历史悠久,是萨迦传承的主要寺院之一,原属于苯教,后由元朝帝师八思巴改为萨迦寺院,是由川入藏的第一座大寺,也是江达县最大的寺庙,可以想见,在人烟稀少的山区,乍一见如此规模的建筑群,想来当年十八军官兵也会像我们一样兴奋。

  可在60年前,十八军官兵们在翻越矮拉山之后,虽然已经极度疲惫不堪,但他们却没有闯进寺庙,而只是在寺外搭起帐篷住了一晚。

  瓦拉寺的旁边,有一个世外桃源般依寺而建的村落——瓦拉村,与瓦拉寺一河之隔。据村里的老人说,这里的村民,原都是瓦拉寺的差户。

  为了探寻十八军经过这里时发生的故事,我们在瓦拉村村长阿嘎的带领下,来到该村村民浦巴家进行采访。

  一进浦巴老人的家,一股浓浓的暖意充盈在老人宽敞的房子里。干净的炉子里,温柔的火苗正在欢快地燃烧着;简朴的茶几上,杯子里的酥油茶正飘着淡淡的清香。今年75岁的浦巴是位孤寡老人,黝黑的脸上尽是被岁月的风霜刻画的皱纹,而在那深深的皱纹里似乎蕴藏着许多的故事。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笑容常挂在脸上。听说我们要来采访,他已经早早地站在门口迎接我们。

  提起十八军,浦巴老人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金珠玛米纪律非常严明,从来不打扰老百姓、不欺负老百姓,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相反,他们还主动给我们吃的和穿的。刚到我们村的时候,寺里很多僧人和村里的群众给他们烧水喝、拿东西吃,但他们都婉言谢绝了。之前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不拿老百姓东西的军队。他们根本不是藏军之前谣传的要吃人的军队,他们是来解救我们这些贫苦农奴的。” 浦巴老人的语调显得有些激动。

  提起藏军,浦巴老人顿了一下,“那个时候,只要藏军代表一到村里来,村里的百姓必须提前准备好‘三个最好’来伺候他们,即必须把最好吃的给他们吃,最好的马料把他们的马喂饱,最好的姑娘陪他们睡觉。如果稍有反抗,就要挨鞭子。”浦巴老人把手举得高高的,模仿着当年藏军痛打老百姓的情形。

  “挨鞭子的时候,男的要把裤子脱了,女的也要把衣服脱了。人经常被打得血肉模糊,奄奄一息。当时感觉害怕得很,村里的百姓们都躲得远远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乡亲遭受痛苦和欺负。”

  记者留意到,浦巴老人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显得异常的平静,可他的双腿却一直在不停地颤抖着。此时此刻,记者已经深深地感受到,这位老人在平静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因为藏军的欺压和剥削带来的愤恨。这种表情和刚才谈起解放军时的那种表情是完全不同的。

  采访将要结束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此时的瓦拉寺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格外亮丽。回望背后的矮拉山,在斜阳的衬托下,竟似乎有了几分素美的姿色。宁静的瓦拉村里此时也已经是灯火通明,村里小卖部的窗口前聚拢了不少买东西的人。口袋鼓起来的瓦拉寺村老百姓正享受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带给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呢。

  是啊,60年前经过此处的十八军官兵们,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曾经寂寥荒凉的这一片地方,60年后的今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曾经在风雨飘摇的历史中屡屡遭到破坏的瓦拉寺,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几经修缮,变得越来越壮丽雄伟。当年只有4户、不到30人的极度贫穷村——瓦拉村,如今也已经发展到34户、167人,成为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的富裕村。

  回到昌都的时候,听昌都地区行署专员吾金平措介绍,为了解决矮拉山行路难的问题,已经规划要在矮拉山修筑隧道,以后从江达到岗托,再也不用翻矮拉山了。

  这时,突然想起采访时浦巴老人哼起的一首流传在当地的民歌,“毛主席像太阳……飞机天上飞,地主像土老鼠,毛主席是金色的太阳,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我们相信,随着道路状况的日益改善和矮拉山隧道的贯通,矮拉山将不再是令进藏或出藏的人们感到疲惫不堪的山路,瓦拉寺这颗藏东明珠也将成为人们由川入藏的一道美景,瓦拉村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像老人歌里所唱的那样越来越幸福。

  瓦拉寺:

  位于江达县同普乡瓦拉村境内,创建于1253年,创建人八思巴,主供多吉佛。该寺坐落在3座山峰相向对峙的山谷中。“独曲”(也叫“瓦拉河”)从寺前蜿蜒流过。在瓦拉寺中,有一幅独具特色的壁画——格萨尔王及他的大将们。相传在700多年前,瓦拉寺的一位活佛在打坐时脑中无意中浮现出格萨尔和他的30员大将的幻象,于是请人画了这幅栩栩如生的壁画。

 

(责编:阿菌)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