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是后来的名称,它原本的名称是贾波日,意为铁山,因为其山脊颜色黝黑,像一坨铁。
对游客来说,药王山最繁华的地段有两处,一处位于药王山南坡,从江苏路的加油站旁那条巷子进去,从德吉路出来。这段路程属于藏族同胞转林卡中的一小段,是本地人出入的地方。另一处是药王山与矗立着布达拉宫的红山相接的地方,白塔旁的药王山观景台。
几乎所有关于药王山的旅游资讯上都说,白塔旁的药王山观景台是拍摄布达拉宫的最佳地点,尤其是在日出与日落时分。因此,守护员拉穷每天早晨6点就要打开观景台的门。7点左右,阳光从东面照射过来,正好照在布达拉宫的金顶上时,不少游客冒着清晨的寒气蹲在这里捕捉着光线游移过布达拉宫东边的各个墙角时的片段。22点许,等布达拉宫前的灯熄掉之后,拉穷才能关门下班。
在拉穷收门票的地方有三座白塔,从白塔往东,即药王山的东北面上,峭壁危立。在这片峭壁之上分布着多处历史古迹,除了查拉鲁普和卓托拉康两座寺庙,还有比卓托拉康更高的西藏第一所藏医学院门巴扎仓的遗迹,此外,还有传说中文成公主东望故乡的石台。如果让时光退回1300多年前,按史料记载,当时的赞普松赞干布之妃尼泊尔尺尊公主在药王山上修筑了华丽的吉祥无量宫,与红山上的布达拉宫相互呼应,为了连接吉祥无量宫和布达拉宫,公主令工匠在药王山和红山之间筑有铁索桥,桥上挂满彩旗和银铃。据说当时,赞普的王妃们在桥上来来往往 ,将铁桥踩得“铮铮”作响,景象十分好看。
那铁索桥的位置,正是今天三座白塔的位置。根据白塔的分布也可以推测当时红山与药王山靠铁索桥连接,众王妃们从两座山的山脊上来回走动时的情形,从布达拉宫到铁索桥,再到尺尊公主的吉祥无量宫,再到木雅王妃所主持镌刻的查拉鲁普石壁,再到文成公主东望的石台。赞普松赞干布的这些王妃们在药王山上留下了众多古迹供后人欣赏,同时留下了众多传说供后人想象。
公主东望
查拉鲁普寺,本地人往往直接叫它“鲁普”,这座造型上有些像山西悬空寺的寺庙,据说为松赞干布所建,其庙内石壁由其王妃如雍请匠人凿刻。站在寺庙旁的马路上,只能看到寺庙顶上那块传说中供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朝东拜祭的石头在苍翠的灌木丛缝隙中露出的一点边角残影。
药泉传说
根据资料记载,药王山下的“药泉”就在“公主东望石”北侧的山脚。我多方打听,一位老师指点我:在三座白塔往东。但他也摇头遗憾地道:“早就干了,没有水了。”
按他的提示,经那天天播着旅游节目的大屏幕电视旁,我绕到层层经幡的背后,以为至少还能找到泉眼的遗迹,可是这处以前专供达赖用水的“药泉”,现在已经干涸得无影无踪。只因这面山坡朝向东北,因此下午时分,石崖下还隐隐有些潮气。
根据曾经的布达拉宫御用厨师嘎玛曲央的回忆文章《达赖喇嘛的膳食机构》一文中记载,“凡属达赖用水,均由正副‘乔苏巴’(侍水官)取自拉萨药王山下的圣泉水。每天取水两次。甚至达赖出行时,侍水官也要负责带足来回路上所用的药王山圣泉水。”
孤独的废墟
从北坡和东坡都可以看到这片废墟,它矗立于山脊之上,像一座孤独的堡垒。这就是被废弃了的门巴扎仓遗址,也即后来的门孜康。门孜康,“孜”意为历算,“康”是指房子,译成汉语,就是指藏医学院。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所学校,它的前身是药王山上的药王庙,大约始建于云丹贡布时期,后来,庙内渐渐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藏医,大约在17世纪时药王庙发展成为藏医学府。17世纪末,弟司桑结嘉措下令在山上修建门巴扎仓,也即西藏第一所医药学院。上世纪60年代以后,原位于药王庙的藏医学院合并到门孜康,形成现在的藏医院。
过去有两条山径可以登上药王山山脊亲临门巴扎仓遗址。一条是从“药泉”南边,上卓托拉康的那条小路。卓托拉康与门巴扎仓原本相连,但现在,我也只能站在卓托拉康的一处房顶上,面对看似触手可及的门巴扎仓遗址无计可施:通往门巴扎仓的那扇门已经关闭。高处的门巴扎仓立于峭壁之上,已经无路可去。
另一条路在白塔往西的巷子里,从石板小径一直往上走,可以上到山脊。但现在,一户住户构建的院子的铁门已经将这条路阻断。
五彩之路
如果从空中俯瞰药王山,它的形状更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老鹰,在它的西面的那只翅膀临拉萨河的那一侧,有一条由经幡与“擦擦”缀满的五彩之路。这条本地人转林廓时必走的路其实相对隐蔽,如果不是立于金珠中路的那座煨桑炉,就算是多次去过那里,只怕偶尔也会弄错路口。路一直沿着山脚延伸,在进出的巷子里有很多卖“擦擦”的小摊,摊主们坐在红土堆前用模具制作着“擦擦”,“嗵嗵”的敲打模具的声音在巷子里回响,仿佛在寂静中驱赶挥之不去的午睡之情。当然,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下午,因为上午,特别是凌晨时分的这条路是热闹非凡的:在微亮的晨曦中,不仅转经的人流密集,在“千佛崖”前磕长头的人和往路旁的山壁上供奉酥油和“擦擦”的人也很多,甚至在那壮观的玛尼石塔前刻玛尼石刻的匠人,也格外卖力地丁丁当当敲打着石板。
(责编: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