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幸去青海、西藏一游。这两个中国西陲的省份,不仅因奇异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一个可称为中华的“水泽源流江河湖海”之源,另一个则以雪域高原的万千景观而享誉中外;还以引人入胜的的藏文化而卓然屹立于世间,给人以持续的诱惑。
当飞机飞抵西宁上空,盘旋准备降落时,从空中俯瞰这座城市,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气势,这座原来的西北小城发展迅猛,已初具繁华大都市的风范;是一种期待,期待着我的青藏之行能带来知觉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是一种遐想,遐想那传闻中的美妙景观和风土人情。
在西宁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行程安排颇紧,其中让人最难以忘怀的当属塔尔寺一行。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位于西宁市湟中县莲花山下,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艺术成就而蜚声中外。来西宁而不参访塔尔寺,确是一件憾事。
车出西宁,直赴塔尔寺。车内,藏族民歌伴随着欢声笑语,让人心情舒畅。车外,群山绵延不断,道路曲折蜿蜒。山上很少有树,但在青草的点缀下绿意一片,让人一览无余,尽现山川本色。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西宁气候干旱,降雨稀少,树木难以成活,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了各种生态保护措施,原来光秃的山地旧貌换新颜。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并不多,车开的很快,飞驰在路上有一种初到高原的爽快感觉。
到达塔尔寺正值正午,车停在旁边的一个小停车场里,而后我们步行前往。佛境圣地,游客众多,礼佛与游览的人们也给周边的商家带来了福音。窄窄的一条小街,散布着固定的店面和流动的小贩,当然,所售物品以宗教题材为主,也有青海特产的昆仑玉,游览归来的游客在精挑细选。我们缓步穿过小街,向超脱红尘之外的佛教圣地走去。
穿过一座汉藏合璧的门楼后,我们进入了塔尔寺,巨大的香炉映入眼帘,虔诚的信众在烧香,萦绕的烟雾似乎寄托了他们无限的情感。右边的八座藏式白塔排列整齐,庄严而又肃穆,被认为是塔尔寺的标志性建筑,游客们乐此不疲地在此拍照,希望将他们的美好感受永恒定格。
藏式白塔
塔尔寺坐落于山坳之中,包含多重院落。我们随导游沿山路前进,探访逐次升高的经堂殿阁。导游指着一座藏式白塔告诉我们,这座塔建于1942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僧众希望以此来乞求天下太平,减少普通民众遭受的兵戈之苦。诚然,出家之人虽然出世,但并非不闻人间烟火,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而力行入世之事。国家不幸,山河破碎,黎民遭殃,虽欲出世而不可得;反之,国富民强,偃武修文,民众安居乐业,庙堂也显生机勃勃,僧人也得以在精神世界里自由飞翔。出世与入世,从来都是有紧密联系的,联系的纽带就在于为民造福的信念与心忧苍生的情怀。
塔尔寺的酥油花殿让人印象深刻。巧夺天工的各种艺术造像是寺院的僧人纯手工制作的,其工艺十分复杂,从选料、配制到设计、制作需要经过很多工序,耗费了僧人很多的心血。但酥油花却是一种短暂的艺术形式,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酥油花或许寄托了制作者的情感诉求,即使不能长久于天地之间,也要把短暂的生命绽放的更精彩。
塔尔寺的主建筑大金瓦殿金瓦绿墙、辉煌壮观。寺内有一座纪念宗喀巴大师的大银塔,塔内有一颗白旃檀树。据说这颗树与宗喀巴大师有关,它从大师诞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塔尔寺的得名也与此有关,一说是大师母亲后来在此处建塔,先有塔尔后有寺,固命名为塔尔寺;另一说是“塔”与“她”同音,表示是宗喀巴大师母亲的儿子的寺庙。殿内酥油灯盏盏泛明,佛像正襟危坐,似乎正用那睿智的目光来笑视人间。
殿外的墙壁四周都有鲜明的壁画,这壁画也与酥油花、堆秀一起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壁画内容多取自佛经故事,虽历时久远,部分壁画已变得暗淡,但总体仍色彩鲜明。壁画不仅体现了创作者高超的工艺,也反映了其对精神世界执照追求的精神。
令人震撼的是殿外的几个磕长头的藏族人。他们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磕长头的动作,极其认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他们不知疲倦,不避寒暑、浑然不觉他人的存在、在自我的世界里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导游告诉我,他们一般都要在这里磕够十万次长头。对他们来说,在对佛虔诚的顶礼膜拜过程中精神满足时最大的享受,也是支撑他们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望着他们虔诚的动作,我不禁为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所感叹,为他们的精神信仰所感动,为他们秉持的价值诉求所感怀。
(责编:菲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