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感受,也许你能得到自己的西藏印象。
西藏,是我向往已久的神秘之地。去之前,先想,是不是上网查查西藏相关文字和照片?后又一想,还是两眼一抹黑地去享受西藏吧。
读了别人的东西,可能就会先入为主;看了照片和电视,现实往往与之有落差。有先入为主,感受就会浅一层次;落差较大,失落就会更多。
就像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一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妙诗句,日本遣唐使竟然把“鹜”抄成了“雾”,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亲眼所见,不见是真实,但感受往往是真实的。所以,还是学王勃吧。
金色胡杨树 来自百度图片
金色尽染道边树
拉萨机场,感觉就是一个普通的机场,环望四周也没看出我心目中传统的西藏印象。这就是西藏吗?这就是我心飞扬的拉萨吗?无数个问号,就是无数失落的符号。
从机场经曲水到拉萨,失望与惊喜瞬间转换。
映入眼帘的竟是一树树灿烂的金黄:金色的胡扬林、黄绿相间的不似北京垂柳的柳树,是西藏的行道树,这季节很容易提振游客的心情。更远处,是山谷下平原里清清的水,浅浅的底,静静地流着,偶尔有些牦牛在水边倾吐着对这块大地的情、对水的爱。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有首《我爱胡杨林》的歌,前几句颇能道出我笔下所不能写的:“秋风吹来弱水流金,十月红透胡杨林,骆铃叮当羊群滚滚,大漠拥有一片,如诗如画的胡杨林。胡杨林飞出欢乐的牧歌,胡杨林淌出浓浓的情韵。”
歌不是唱给西藏的胡杨林,是唱给甘肃酒泉的胡杨林,只是如果“红透”改成“黄透”,“骆铃叮当”改为“耗牛奋蹄”,“大漠”改成“天地间”,就成了对西藏胡杨林的赞美。
胡杨,是沙漠这片“死亡之海”里的生命之魂,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走向荒漠化的过程。
据说全国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都蜷缩于新疆,而在西藏看到成排赏心悦目的金黄色,是我此行的意外收获。
当然,西藏的柳树也值得和胡扬林一样欣赏。这些柳树主树干不过1米左右,无数条枝干向四周伸展着,长满细细的柳叶,犹如一把把巨大的伞,整体观之又形同一件件摆放在路边的树桩盆景,饱经风霜,枝繁叶茂,有着古风与神韵。
据说,西藏有两种柳树比较特殊,一种名为公主柳,另一种唤作左旋柳。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柳树成荫后对故乡的思念。藏族人民为怀念文成公主,称这些柳树为“唐柳”或“公主柳”。千百年来,这些“唐柳”已成为藏汉缔结姻缘和民族统一的历史见证,象征着自古以来藏汉人民血肉相联的关系。
裸山向天空的朝圣
仅仅胡扬林和公主柳,已令我思绪涟漪了。但,沿途给你的惊奇并不止这些。
山,颇具有骨感,没有树木,更没有多余的植被,裸露着肌肉,向圣洁的天敞开自己的心房,不容藏污纳垢。所以,沿途的山都不领水的柔、树的情。
胡杨林是愿意长在山谷的,但为何在这里却没有?是因为山不愿意胡杨林扎根自己的身体,还是胡杨林怕遮住山向天空吐露的语丝,抑或是胡扬林担心游人看不见山的坦诚,而退一步“山”阔天空?
但骨感的山,除去为了圣洁的天,不向水不向树敞开自己的胸怀,还有别的原因吗?
这里的山不是崇山峻岭,近看裸露的肌肉上其实附着和自己互相依托的草,稀稀拉拉,是大山被寒风吻破的衣服吧。11月的山冈,草已是浅灰黄。但山还是爱美的,时有类似海胆形色的紫色团状花草,点缀其间。
山的头顶就是我们在城市很难见到的纯蓝色的天空,以及其上洁白的云朵,让人禁不住想用手去抚摸又不忍心去玷污。白云,到底比作什么好?有人说是棉花糖,有人说是晶莹剔透的雪,还有人将其比作剪不断理还乱的茧丝。一千个人眼中或许有一千种关于白云的比喻。只是达成共识的是:人到此时,谁还会吝啬自己的眼睛呢?
近在咫尺,纯蓝色的天、极洁白的云,金黄的胡杨林公主柳、骨感的山和山谷底平原上的流水,构成了咏叹调三重奏。
在公路上疾驶,路边时有藏族院落撞入我的眼中。一幢幢装饰漂亮的农舍临街而立,大都竖立着高高的经幡柱,至上而下用牛毛绳结着一绺绺印有经文的各色布帛。有些村子后面的山坡上甚至有茂密如丛林般的经幡,在风中轻轻飘动……
西藏,拉萨,给我的第一印象,已然比我想象的要多。文已至此,耳畔响起了“心会跟爱一起走”的旋律。 (有删节)
(责编: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