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别处】拉萨最后一位摆渡者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吴勇发布时间: 2017-12-23 19:51:17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1

2

告别摆渡的巴桑

初冬。

清丽的拉萨河静静地流过日渐繁荣的柳梧新区。没有激流,没有漩涡。平静得就像一位刚刚分娩过后的产妇。水退后,汊道露出了干涸的河床,一粒粒浑圆的鹅卵石在太阳的照射下,反射出刺目的白光。

38岁的巴桑来到拉萨河南岸一间废弃了的土屋里,这里是他曾经放置牛皮船的地方,巴桑把几根曾是牛皮船支架的杨树棍码放在一起,然后点上烟卷,默默地抽了一支又一支——他身后是拉萨河南岸柳梧乡的一个水路小码头,如今这个曾经繁荣一时的码头变得冷清下来,而码头不远处的柳梧大桥上却是车水马龙,一片繁荣的景象。

3

4

自从2003年为修建柳梧大桥而临时架设的钢架便桥通行以来,靠在拉萨河上摆渡为生的巴桑没能再继续他祖上传下来的这一职业,拉萨最后一位摆渡者从此告别了历史的舞台,巴桑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生话方式。

5

摆渡世家

1986年,16岁的巴桑继承了父业,开始在拉萨河上摆渡。作为家族第五代的摆渡者,巴桑不仅仅把摆渡这一祖业继承了下来,摆渡还成为他生活的惟一来源。他兄弟6人中,除三个妹妹由于干不了摆渡这一危险又繁重的活路外,巴桑和他的两个哥哥都算得上是拉萨河上弄桨的好手,夏天1000多米宽的河道,他们只需要10分钟就能过河。

多年来,兄弟三人在拉萨河上用自制的牛皮船摆渡过无数的人,除望果节和藏历新年歇两天船外,每天近20趟的往返,再加上一客一元的价位,使巴桑一家的收入颇丰。由于从没出过事故,他们仨也成为柳梧乡最受尊敬的人,后来巴桑的两位哥哥娶妻当了上门女婿,先后放弃了摆渡生涯,从此,巴桑便成为柳梧乡惟一一位摆渡者了。

6

20多年里,巴桑的牛皮船换了一只又一只,造一只新船巴桑最多用时7天,4张大牛皮、15根碗口粗的柏杨木棍扎成的牛皮船足有100多斤重,每次有新船下水巴桑都会给牛皮船献上洁白的哈达。庄重的仪式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梦想的起源,拉萨河也伴随着巴桑从一名青年走到了中年,同时也见证着他搏击风浪险滩的勇气和果敢。

凭着有一手漂亮的凫水技能和多年的经验,巴桑在20多年的摆渡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次大的事故。哪里有漩涡,哪里有险滩,牛皮般从哪里下水最省时省力,他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就像知道他掌心上的纹路一样。

8

7

渡了一个中专生

柳梧乡虽然和拉萨市区只有一河之隔,但由于交通不便(只能够靠巴桑的牛皮船摆渡过河),柳梧乡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都相对封闭和落后,多年来,柳梧乡的村民对现代文明还处在一种蒙昧的状态之中,他们过河的目的无外乎是去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而已。

拉萨河一天天流过,巴桑一次一次摆渡,柳梧乡人照就过着传统的生活。

1987年,巴桑把一位名叫士登的青年从柳梧乡码头摆渡到了拉萨城,这位青年去拉萨参加了中专考试,最后被拉萨市师范学校录取。1个月后,青年拿着简单的行李再次坐上巴桑的牛皮船渡过拉萨河,走进了拉萨师范学校明亮的课堂。青年后来成为柳梧乡有史以来第一位中专生(青年的故事被巴丽华写进了他的小说《灵魂像风》里了),若干年后,青年当上了老师,他也成为了一名摆渡者----把无数的学生从蒙昧的阶段摆渡到了知识的彼岸,再后来,青年的妹妹嫁给了摆渡小伙巴桑。

10

拉萨河在柳梧拐了个弯

2003年,为修建柳梧大桥,拉萨火车站所在的柳梧乡与拉萨市区之间架起了一座简易的铁桥,去市区的人不再靠巴桑的牛皮船过河了,从此热闹的柳梧乡码头沉寂了下来。在拉萨河上摆渡了18年的巴桑正式放下祖业,他靠贷款15万元买了1台东风车,跑起了运输,他曾经在河岸的家也由于要修公路而搬迁到了政府统一规划修建的安居房里了。

已跑运输多年的巴桑,如今已还了7万多元的贷款,美好的生活正在前面召唤着他,然而巴桑的心中却永远有一个解不开的结,“如果拉萨河上还需要摆渡,我将把我的职业传给我的下一代,我不希望祖传的手艺在我这一代被终止。”

11

巴桑的3个儿子还小,对摆渡似乎并不感兴趣,“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想,他们希望像他们的舅舅土登那样,当个老师,成为人们心灵的摆渡者”。

秋阳依旧照着柳梧乡,河水依旧静静地流着,拉萨河在柳梧乡的柳林旁拐了一个弯,臂湾中的柳梧乡水路码头在静默中与不远处车水马龙的柳梧大桥默默相望。远处,拉萨火车站火车的汽笛声划破柳梧乡沉寂的下午。

历史在这里拐了弯。

(责编: 李元梅)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