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实习记者 王菲 绘
“拉萨存在于心灵的别处,你看不到的地方就是拉萨。”
一些外来者曾这样描述他们幻想中的拉萨,这种虚无主义虽然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但实体的拉萨却是充满律动的,是和我们的肉体紧紧相连的,拉萨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平凡的生活里。在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我们曾和她共享流岚、虹霓,和她一起分担风雷、霹雳。其实我们早已融入到拉萨律动的血脉里,拉萨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给了我们更多理性的思考和奋斗的勇气,她肌理的律动,她根脉的延续都闪耀着现实主义平凡的光芒。
为了更生动地展现拉萨走过的历史和真实的容颜,我们将从北郊一条河流、西郊一个农场、东郊一个汽车队、南郊一个新区、市区一条马路梳理出拉萨律动更加清晰的轨迹。在这条脉络中,人是我们捕捉的重点,因为他们在推动拉萨前进的同时,自己也已然成为了拉萨时代的主角。
春天。
83岁的王学贵家客厅里的那盆蝴蝶兰开出了黄蓝两色的花朵,阳光透过窗户玻璃在客厅里形成一束奇异的光柱。在柔和的光柱里,花朵就像只只扇动着翅膀的美丽蝴蝶在王学贵的记忆里飞舞——蝴蝶,曾是王学贵最喜爱的昆虫,当年每当看到农场里有蝴蝶翩翩飞舞的时候,王学贵就知道各种菜已经开花了,丰收即将到来。
1952年春天,作为十八军战士的王学贵,在谭冠三将军的带领下,响应毛泽东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号召,在拉萨西郊洛堆林卡的荒滩上挖下了军垦第一锄,从此乱石滩变成了沃野良田,日后成为拉萨最大的蔬菜基地。来自甘肃的王学贵也把根扎在了西藏高原,他在这块土地上劳动,也在这块土地上收获,这里也有了他的爱情和家,有了他修建拉萨大桥时认识的四川藏族妻子,有了他3个也留在了西藏的孩子。
1952年8月1日,这块即将收获第一季庄稼的土地被命名为——八一农场。
60年来,八一农场经历了军垦、军转地方、土地承包、援藏、土地开发等过程。她有过辉煌的过去,也有过改革的阵痛,更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最早的八一农场所在的地理范围东起现在的柳梧立交桥,西至现在的格桑林卡,北接中干渠,南连金珠路,耕地面积达到5000多亩。除此之外,八一农场在蔡公堂、大佛岛等地还有大量的土地。
如今,原八一农场在市区的地盘上已经看不到蝴蝶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八一农场已经融入到拉萨繁华的城市里,地产商的楼盘拔地而起,农场以另一种方式维持着它根脉的延续。
从1952年秋天收获的那棵两人才能抬得动的莲花白菜,到如今蔬菜已经不再是拉萨人餐桌上的奢侈品,八一农场带给拉萨人的情感体验就像菜园里的花蝴蝶一样美好;从1956年陈毅元帅在果园里种下的那棵已经枯萎的红元帅苹果树,到如今红元帅苹果树的种子已经在高原大地生根发芽,八一农场让拉萨人的记忆里除了蔬菜的清香外,又增添了一道水果的甜蜜;从1980年八一农场所属的八一综合门市部售货员达娃赶着马车,去北郊三级站提高原牌毛线毛毯,到后来接待当时的区党委书记阴法唐,再到后来八一公司的铁皮石头房变成汽车修理厂,八一公司在拉萨商业大潮中沉浮的阵痛,给拉萨人上了第一堂市场经济课,也让从土地上走出来的农场职工懂得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道理;从1986年谭冠三将军把忠骨埋在这块他曾亲手开垦的土地上,到如今墓旁新盖的大学,将军的拓荒壮举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
60年过去了,八一农场已经成为一个精神地标继续存在于拉萨的城市根系里,并且已经深深根植在每一个拉萨人的心里。
同样是这个春天。
八一农场大佛岛分场的职工李中强夫妇在地里挖下了第一铲土准备种上萝卜,他们知道等到夏天萝卜开花后,美丽的蝴蝶就会飞来。这对通过错误的手机信息走到一起的夫妻,除了浪漫的爱情外,更爱对方坚持的位置和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