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里木与鲜卑墓葬美术比较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罗世平发布时间: 2017-12-08 16:13:02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在木棺板上绘漆或绘彩作为棺椁装饰的传统,在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地区起源和流行甚早。青海吐蕃棺板画的出现,与中原汉文化以及其他民族丧葬习俗有何联系?这是应当关注的一个问题。

苏毗人或是鲜卑?

林梅村先生认为青海出土的这些彩绘棺板画是苏毗人的遗存,基于这一前提他提出:“在棺木外绘制彩色图案,是东汉以来河西走廊西部和罗布泊一带流行的葬俗。 在新疆和田发现了晚唐五代时期的彩绘木棺,上面绘有四神图案,与郭里木的彩绘木棺如出一辙,早在公元3世纪,苏毗人就开始和于阗、鄯善两个沙漠绿洲王国频 繁发生接触。公元6~8世纪的于阗文屡次提到苏毗人,那么苏毗人采用彩绘木棺的习俗很可能是来自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明。”

德国蒂宾根大学史前及中世纪考古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仝涛对青海出土彩绘棺板画作了详细的观察临摹,并将其与中世纪早期鲜卑族的木棺装饰习俗作了比对,认为自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北方鲜卑贵族开始采用在木棺上加以彩绘的装饰传统,并将其吸收为本民族丧葬习俗之一部分。如辽宁北票慕容鲜卑贵族 冯素弗墓、山西大同智家堡鲜卑墓葬中所出土的棺板画便是其中的一些例子。因此,他认为青海郭里木出土的木棺板画的传统应当源自北魏鲜卑族,由于吐谷浑为鲜 卑之一支,自然会保留鲜卑的生活习俗,因此才会在拓跋鲜卑的居地和吐谷浑在青海的领地内同时发现风格相似的棺板画。他的结论是,这种彩绘木棺板画在青海的 出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一习俗可能来自于鲜卑族”。

若将青海出土的彩绘木棺板画与上述两地的彩绘棺板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就形制、彩绘风格、内容题材等各方面而言,青海出土的木棺板画与鲜卑系统的木棺板画显得更为接近一些。

鲜卑壁画风格

以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棺板画为例,其棺侧板的形状也是分为“高帮”与“低帮”,由上、下两板合成,中间以铁钉相咬合,在棺板外侧绘彩画,彩画的内容包括两大 部分,以山水为界,左边为盛大的车马出行队列,右边为激烈的狩猎场面,彩画布局大体上也分为上、中、下三层布局,绘有山林河流穿插其间。在1988年发掘 的大同市南郊区北魏墓葬中也发现在几块残板上彩绘有身着鲜卑服的勇士,他们在山林之间骑着矫健的骏马正在围猎,一只猛虎被长矛刺中头部,旁边的白羊也被流 箭射中。这些题材和表现手法与青海所出棺板画无疑都有诸多共同之处。

而在西域发现的彩绘木棺画却更多体现出了中原汉文化影响的因素。整个彩棺体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影响的色彩,在风格、题材与绘制技法各方面与青海出土彩绘木棺板画相去甚远。

当然,青海出土的木棺板画虽然与大同鲜卑贵族的彩绘木棺较为接近,但却已经更多受到吐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由吐蕃本土传来的苯教丧葬习俗与仪轨的强烈 影响,与公元5世纪鲜卑时期的棺板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也是不能忽略的。同时,从青海出土棺板画上,我们也能够观察到来自中原文化和西域文 化两方面的影响,如端板上所绘的四神、花鸟等题材无疑来自中原,而在图案的边框上使用大量联珠纹样作为装饰的做法,又显然来自西域。不过,就总体风格与题 材而言,笔者认为仝涛的意见基本可取,青海棺板画的源头很有可能是来自中世纪北魏鲜卑系统的彩绘木棺传统。

吐蕃属文化

过去围绕青海出土的这批木棺板画上人物的族属,已有“吐谷浑说”、“吐蕃说”、“苏毗说”、“吐蕃占领下的吐谷浑说”等几种不同的意见。根据上述分析,笔 者认为就现有资料来看,可以认为就其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而言,显然应当将其归属于吐蕃文化;就其族源而言,则可能属于鲜卑系统的吐谷浑人。所以,将青海棺 板上的人物认定为“吐蕃占领或统治下的吐谷浑人”或许是目前相对较有依据的一种看法。

曾经有学者将随着吐蕃势力的扩张从而被纳入到吐蕃文化体系当中的诸如苏毗、羊同、白兰、吐谷浑、羌等诸部落文化统称之为“吐蕃属文化”,这个概念的提出有 其合理性。因为当吐谷浑被纳入到吐蕃帝国的版图之后,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居地甚至部落与军事、行政建制,但在文化上,却随着历史的进 程逐渐接受吐蕃文化尤其是苯教的影响,最终被融入到所谓“吐蕃属文化”当中。青海新发现的郭里木彩绘棺板画,或许正是这样一个宏大历史进程的小小缩影。

(责编: 李元梅)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