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宫骨架如何经受岁月考验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王媛媛发布时间: 2017-11-01 09:48:19来源: 西藏商报

木材在布达拉宫的建筑结构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能工巧匠们自然也想到了木材建筑因潮湿、腐朽等引发的问题,所以在建造之初便通过雕刻、绘制壁画以及部分地方上色来做好防护工作。从最初的独具匠心到如今利用生物科技手段防护木质构件,变化的是传统的保护方式融入进了生物科技手段,不变的是一代代人共同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成立防虫小组

巡查木材遭虫蛀情况

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这是大家对布达拉宫的直观印象。这座用土、石、木建筑材料修建起来的宫堡式建筑群,木材被巧手的工匠们做成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再辅以石头和坚硬的“阿嘎土”,这些符合科学计算的建筑设计能使整体的建筑力度平衡,压力适度,遇到自然灾害,不易倒塌。

到底布达拉宫在建造之初用了多少根木头,大概没人能回答得上来。但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好奇,如此多的木材使用到建筑中,怎样才能防止因为潮湿和腐朽引起的承重力减弱的问题呢?

今年布达拉宫开始年度“换装”季时,记者在通往德阳厦广场的走廊上抬头观察着头顶一排排木头,惊奇地发现有一个圆木上写着“2017年4月”的字样,黑色字体的旁边是一个针眼大小的圆孔。这个木头上的小圆孔是干什么的呢?写下的字又有什么作用呢?

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眼大小的圆孔是一种虫子留下的痕迹。这根木头已经遭受虫蛀了,注明检查时间,是提醒维修人员后续巡查时要重点关注这根木头,如果发现这根木头有三个这样的小圆孔,就要整根替换掉了。

布达拉宫管理处副处长贡嘎扎西介绍,维修科有一个由5-6人组成的专门的防虫小组,他们的工作就是每个地方挨着巡查,发现有被虫蛀、腐朽的木头就及时标记或者更换。

传统涂料防虫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

采取替换已经腐朽的木头的方式是沿袭已久的保护方式,除了这样的方式以外,在布达拉宫建造之初,能工巧匠们就考虑到了木构件如何防潮、防腐朽等问题。所以在建造时,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和绘画,一些地方的木头上还涂上了颜色。这些传统的装饰除了符合整体独特的建筑风格外,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止其腐朽和虫蛀。

2014年年初,维修科的工作人员检查木材时,发现一些地方的建筑木材被害虫侵害严重,一些木材甚至已经被蛀成了粉末状。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人员考虑,寻求专业力量去弄清楚到底是什么虫子在蛀蚀木材。“2014年5月,我们成立了布达拉宫古建木材害虫防控研究的课题。”课题的主要负责人西藏大学理学院生命科学系主任普布介绍,这个10余人的团队通过对受害木材标本分析、实地查看等方式,对布达拉宫木材害虫的分类、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等有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建议,前期的试验已经证实,这一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经过鉴定,我们认为蛀蚀布宫木材主要的害虫通常被称为窃蠹(Powderpost beetle),其幼虫就生活在木材中,靠着鳌牙啃食木材。成虫一般在3至4月份产卵,破蛹而出、羽化成虫后再次重复成虫的交配产卵,而成虫在繁殖后则相继死去。”普布介绍,按照这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他们配置了较低浓度的药品在宫殿内一些已经无人使用的僧舍、仓库等地进行了试验,证实这种药品对窃蠹有杀害作用。

除了抓住成虫产卵期使用生物方法防止害虫增多外,考虑到文物保护的特殊性,在一些对外开放的宫殿和参观途经的巷道,更多的则是采用传统的涂料和替换的保护方式。被虫蛀的木材表面都留有圆形小孔,利用传统的涂料在木材表面构成一层保护膜,可以防止害虫进入,如果发现圆形小孔较多,就整根替换掉木材。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建筑中的木构件,进而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