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火箭兵:数次转隶调整但慑战止战却未曾放松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李进党 陈小强 岳小琳发布时间: 2017-09-28 10:03:58来源: 中国网

出征

历史,在这一刻凝固。

斑驳的搪瓷碗、泛黄的文献资料、模糊的黑白照片、精密的仪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火箭军某旅虽经数次转隶调整,但慑战止战的追求却一时都未曾放松。

蛰伏深山,胸怀强军梦;仗剑拭锋,一鸣天下惊。

置身该旅史馆,笔者不仅能聆听到转隶调整铿锵足音,更能感受到官兵雄踞高原、傲视一切困难的“高原火箭兵”之魂。

九号哨所的战士们,和他们无言的战友,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横空出世岁月峥嵘

拨开历史的尘埃,1958年8月,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下,一支当年代号为8122的部队正式成立。在这群人中,还有60多名来自清华、北大、哈军大、西北大学等著名学府的高材生。“上不告知父母,下不告诉妻儿”,他们一头扎进深山草原,仿佛从世上消失了一样。

难耐的头痛,狂跳的心脏,压痛的肺部,反酸干呕的胃部……让所有初来咋到者顿感生命的渺小和脆弱,但他们没有打退堂鼓。没有办公桌,就在包装箱、子弹箱上“作文章”;没有住房,就自己动手打土坯、挖地窖,盖起“干打垒”营房;没有电,靠油灯、蜡烛照明;没有新鲜蔬菜,就吃干菜、咸菜、煮黄豆;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官兵就自编自演三句半、快板书自娱自乐;药品供不上,卫生员们就肩背背篓,翻山越岭采集草药,土法上马,制药制酊。风卷积雪,就像无数刀子在划脸,加之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小伙子变成了“包青天”,姑娘变成了“黑牡丹”,但他们的意志却似红柳一般,沙打不迷、风吹不倒,扎根高原、毫不动摇。

高原深处,一个不显眼土坡上安葬着在国防工程施工中牺牲的3位烈士。那年,这其中的一位连长因患肝炎,在部队从内地向高原移防时,领导就决定让他转业。然而,他却以自己是一名老工兵,工作有经验为由,谢绝了领导的照顾。到了高原以后,由于气候恶劣,加之超负荷工作,他的病渐渐恶化。领导多次安排他住院治疗,动员他好好养病,可他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岗位和朝夕相处的战友,最终,他倒在了工地上。

还有一位年轻的战士,当他的母亲知道唯一的儿子因国防施工而牺牲的噩耗后,忍着巨大悲痛,千里迢迢感赶到了部队。她除了眼泪和悲伤没有更多的话语。然而当部队领导怀着不安的心情征求她对善后处理工作的意见时,她向组织提出唯一的要求是:无法久留在儿子生前工作的阵地上,仅带走一捧风雪高原上的黄泥土,聊以寄托对儿子的思念……

岁月的峥嵘,传承于血脉,根植于记忆。

在高原拚搏了36个春秋,曾被原第二炮兵授予“扎根高原,无私奉献模范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贺先觉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前最后一项调试的操作手,他把满腔报国热情熔进了那次震动世界的巨响。他还参与了我国空爆核试验和导弹核武器重要部件的设计、生产和验收。他曾在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储存库的管理自动化顽强攻关,用心血汗水浇灌出一朵朵国防科技之花。

2007年,在高原工作了39个年头的高级工程师高国骞光荣退休,当他依依不舍离开部队时,有人问到,是什么让你对装检事业如此痴迷?他这样回答:“是党给我带来了春天,我要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地献给党的事业。”

天天与高危环境相伴,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张德富一干就是45年。时间一年过了又一年,同乡战友走得只剩下了他一个,年轻战友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山外的霓虹灯不停闪烁,山内伴随危险和寂寞,唯有他这个老兵像导弹基座上忠诚的螺栓一样,牢牢固守着这座“国宝”洞库。

生,心系导弹,死,魂归大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优秀人才的执着追求,该旅的事业才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成长。

绝对忠诚

根扎高原胸怀祖国

巍巍昆仑群山连绵,长年白雪皑皑,既充满着壮美和神秘,也考验着意志和信念。该旅所辖的哨所和大多数阵地都分布在崇山峻岭,一些连队、哨所几乎与世隔绝。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几年下来,官兵们几乎个个患上多种疾病:脱发、关节炎、皮肤组织损坏、慢性胃病、心脏病,更有人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高山之巅。

该旅警卫营原副教导员的曹新节,家里托人给他介绍了对象,双方父母3次来信催他回家完婚,却因哨所临时担负一项特殊警戒任务而使婚期一拖再拖。突然有一天,女友来信说:“人各有志,不能强求。作为军人,你离不开你的战马,你也要理解我的选择。分手后,请不要记恨我。”手捧来信,这位钢铁般的汉子眼睛湿润了。由于过度辛劳,他腹部时常疼痛难忍,检查后才发现已是肝癌晚期,几个月后不幸去世。临终前,他请求部队和家人将骨灰洒在自己魂牵梦绕的哨所旁。

海拔高,工作标准要更高;氧气少,奉献精神不能少;环境苦,更要苦干不苦熬!

艰苦环境里,血性之勇才会被激发。组建于1960年4月九号哨所,担负着军事禁区的警戒巡逻任务。因为终年严寒,巡逻官兵常年需要穿着厚厚的棉衣、大衣、棉鞋,还要戴上棉帽、面罩、雪镜,但是衣服就超过8公斤,在氧气稀薄的冰天雪地中简直是寸步难行,但哨所的战士每年例行的巡逻就达120次以上,每次巡逻距离长达几十公里,更不必说还要应对突发的战斗任务。日夜守护着阵地,确保了禁区的绝对安全。57年转瞬即逝,九号人在风雪高原出色完成警卫执勤任务,连续55年立功受奖,培养出30多名干部,3名共和国将军,捧回各种竞赛、比武锦旗百余面创,被原第二炮兵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授予“安全警卫模范班”荣誉称号,被誉为“东方神剑第一哨”。

守护大国重器,看似平凡,实则不凡。技术勤务营二级军士长季永强,从事武器贮管专业,经常穿戴防护装具,经常入库检查各项仪表和擦拭装备,超负荷的工作和毒气的长期侵蚀,曾让他多次昏厥住院。但为了导弹的绝对安全,天天与死神打交道,他从不犹豫,一干就是22年,成为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国宝卫士”。

这份坚守值得尊重,这份平凡触动心弦。一茬茬官兵续写着新的辉煌,他们像星辰一样撒向浩瀚夜空熠熠生辉,成为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建设的铺路石。

组织官兵进行军人样子大讨论

继往开来勇创佳绩

强军路在脚下,实干成就梦想。

随着作战准备的不断深入,该部进入了使命拓展、编制扩大、战斗力跃升的关键期,原有的操作规程和操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作战任务要求。知耻而后勇,该旅边实践、边总结,边训练,边提高,编写了操作程序正规化规程,实施器材出入库、运输方案及正规化训练操作新规程,并在每次任务前进行实装操作训练,严格训练内容、严格训练标准、严格操作规程,做到操作前有要求,操作中有检查、操作后有讲评,实现了操作正规化,为尽快适应作战部队要求提供了重要保证。

部队长张彬向笔者介绍:“践行强军目标,就要胆大心细,精干有效,积极适应新军事革命潮流,大胆探索新的作战思想、装备、编制方式。”为提高军事训练效益,该部党委建立健全了议训、跟训、军事训练检查、报告、考核讲评五项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影响训练落实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提高组织实施作战能力和装备安全管理能力,突出抓了新装备超前训练、装备技能训练、安全防护训练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装检作战训练,编写出《正规化操作条例》等6套训练规范,深化连续操作、缩时检测、多路输送训练,着力提升部队遂行作战任务能力。近年来,该部多项训法、战法和研究成果被上级推广。

向往远处的高峰,更要走好脚下的路。

一直以来,厂所师傅 “保驾护航”的传统就是这根“拐杖”。为了打破传统、扔掉“拐杖”,他们外学内练、压担子交任务,坚持在人才培养上向独立操作聚焦,持续抓好“四会”教练员培养,强化技术干部及关键岗位操作手专业训练扔掉“拐杖”,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本事。与此同时,该旅党委献身践行强军目标实践,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人才工作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众多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青年科技才俊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该旅一级军士长汪年斌在工作中发现,给某型设备增加一种导向装置,可以明显提高装配精度,缩短装配时间。旅党委“一班人”对汪年斌的科研报告进行反复论证后,不仅鼓励他大胆革新,还拨出专项经费支持。高级工程师江海洲得知汪年斌的革新构想后,主动请缨为他当助手。在江海洲的协助下,汪年斌经过半年攻关,成功完成革新项目。正是在旅党委支持和战友们帮助下,汪年斌潜心钻研,科技革新成果丰硕,入选基地专业技术士官尖子人才一级库,并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

聚焦打仗,训为战谋。该部不断巩固和提升能打胜仗的状态能力,使“我们能打仗”“我们能打胜仗”的战备装备状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纲:

——通过跨区驻训、实弹发射、定检操作等重大训、演练任务,组织部队在复杂严酷的环境中练技术、练战术、练保障,提高“四难”条件下的“五全”训练水平,进一步检验固化操作、输送及防卫战法,提升装检部队作战保障能力;

——强化实战对接,大力推进训练由营区化、操场化向野战化转变,由模式化、简单化向应急应变应难转变,由一厢情愿想定向带实战背景的真演实抗转变,不断提高部队在复杂困难条件下可靠遂行任务的核心军事能力;

——更新完善作战方案、非战争军事行动预案和值班方案,配套战备库室和装备库房,推动战备配套由规范化、生活化向临战化、战斗化转变……

时光荏苒,信念弥坚;物是人非,情怀不变。当年,第一代火箭兵的血性聚集“争气”二字挺起中华民族的腰杆子,虽然没有经历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却在生与死、得与失、苦与乐的考验中完成了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千秋伟业,写下可歌可泣的壮美诗行。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