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晋美正在细心制作藏民族传统金属手工艺品。高加库 摄
导读:
位于布达拉宫脚下古老的雪堆白,是自明代起便代表着西藏地区手工艺最高水平的机构。创建这个机构的目的便是制作布达拉宫和西藏地方政府各大机关所需要的金银铜铁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大到寺院金顶、小至文房四宝,以及宗教艺术品的佛像、佛塔、世俗生活用具等。
美好的事物,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喜爱并追求的。在采访过程中,雪堆白生产的金属工艺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多的是震撼。艺人们用心血一点一滴地浇筑着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热情和娴熟的技艺将冷冰冰的金属变成一件件惊世骇俗的精品。在艺人们所用的工具中,最现代化工具竟是一个用来融化和切割金属的液化气罐……
我们在关注这些美艳绝伦的作品时,更应该多关注这些默默付出的艺人们,关注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健康、安全……非遗的保护关键是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因为只有他们的健康安全,才能换来非遗的传承和发扬。
冰心曾说“雨后的青山像洗过的良心”,而雨后的拉萨,云彩围绕在山间,显得虚幻缥缈,十分美丽。
在恰彩岗路11号,也就是拉萨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的院子里,传出来一阵阵“叮叮咚咚”敲打的声音,极强的节奏,如同一门古老技艺的演绎。
就是在这里,记者见到了雪堆白金属加工技艺传承人之一——晋美。
第一次面对记者,晋美显得有些腼腆,他觉得自己汉语说得不是很好。但聊天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晋美的汉语不仅说得好,反而如同金银铜器具上的花纹,思路清晰,也很有逻辑。
“雪堆白技艺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一份值得我一辈子去守护的事业。”
晋美说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家庭的缘故,必须去学习一门手艺,好养家糊口。
1979年,23岁的他踏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而选择的就是雪堆白金属加工。
晋美告诉记者,听老人讲,早在五世达赖喇嘛执政时期,为了解决修缮和塑造大昭寺、布达拉宫等殿堂和佛像所需的技术人员问题,将以“惹玛岗”地方的铜匠大师傅公夏为首的一部分手工业者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组织,命名为“堆白”,意思是“能兴建一切享受物品者”,将其厂址设在布达拉宫下的“雪”区(即拉萨布达拉宫脚下的一片地方,在其城墙外西侧的广场边上,有一座端端正正、四四方方的两层院落),并给予特殊的待遇,这就是雪堆白的初始。
数百年来,在雪堆白技艺中,涌现出许多赫赫有名的工艺大师,他们被称之为“乌钦”,藏语口语中尊称他们为“钦莫啦”,意思是技艺精湛的大师傅。
晋美是幸运的,他的第一个师傅就是被尊称为“钦莫啦”的次旦顿珠。
次旦顿珠当时已经70多岁了,而年轻的晋美在雪堆白金属加工技艺方面却刚刚起步。
“老师年事已高,我究竟能不能在老师的身上学到些东西?”虽然带着疑问,但是晋美还是耐着性子跟着老师开始学习。
很快,晋美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老师虽已上了年纪,但教起他来依然一丝不苟。“老师对我的要求很严格,即使生病了,老师还是会要求我们按时上课学习,作为徒弟的我们也很努力。”
“最开始,老师教我按照图纸打造一些简单的零部件。”晋美说,“不过这些部件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完全按照图纸上所规定大小、弧度等方面打造出来并非易事。”
整个过程更是繁琐,就拿铜佛的制作来说,首先要画好图纸,规定出佛像的大小、重量、由哪几部分构成等;接着工匠们就要开始着手打造,“先做佛像的头部,因为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这只有技术最好的工匠才能完成。”晋美介绍,“佛像所散发出来的神韵,全靠面部来体现。”等到佛像的面部做好后,才开始制作佛像的躯干、底座、配饰等,这些工序都完成后,组装到一起,一尊佛像的制作才算完成。
次旦顿珠老师一生带了二十多个徒弟,在他所带的徒弟中,只有六个还继续坚持着这门手艺,而且他们都在古建公司工作。
“熟能生巧”,通过长期的练习,晋美对自己的工作慢慢地熟练了起来。
次旦顿珠老师在85岁的时候去世了,这时的晋美已经对雪堆白金属加工工艺小有了解。面对老师的离世,晋美很是难过,在这一刻,晋美的思想也慢慢起了变化。
“以前我总是把这门技艺当作是一项工作,用来养家糊口。”晋美感慨道,“但直到老师去世后,我才意识到雪堆白工艺其实是一份事业,一份值得我一辈子去守护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