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王万青:情系藏族同胞的“汉族曼巴”

   发布时间: 2014-07-30 15:15:00    来源: 新华网

 王万青与妻子讲述当年的故事
 王万青与妻子讲述当年的故事。

   在玛曲草原上,至今流传着“王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救人的故事。那是1984年的一天,一名10岁牧童,被牛角顶穿了肚子,外露肠管都已变色。万分焦急的家人将奄奄一息的孩子送到了乡卫生院。当时,孩子必须立刻做手术,但乡卫生院根本不具备做手术的条件,如果转院救治,必须翻一座山、过七道河,如此折腾,孩子性命难保。征得家长和乡里领导的同意后,王万青把两个办公桌拼在一起,当做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上一把手电筒,充当了“无影灯”。实施麻醉后,王万青冒着很大的风险,为孩子切除了坏死的肠管,接肠后缝合了伤口。10多天以后,孩子开始进食了。孩子得救了!一时间,牧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位神奇的“汉族曼巴”。像这样救人的传奇故事举不胜举。在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王万青担任医院外科主任,主刀或主持参与过颅脑、颈、胸、腹、骨、妇产、五官科等各类手术数千例,有的手术还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空白。一个个饱受病魔摧残甚至即将被吞噬的生命就这样在王万青的手术刀下重获新生。

   为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他自费购买了一套俄文原版的《医学百科全书》,工作之余,刻苦攻读,翻译医学资料10万余字;在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阿万仓乡牧民发病情况分析》、《玛曲高原新生儿肺炎氧气治疗的重要性》、《玛曲县医院十年外科住院病历分析》等20余篇科研论文,部分论文获奖后还引起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及国外医学界的关注。

   正因为他取得的突出成绩,王万青曾获得省部级表彰10多次,并于2010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获奖人物。面对各种荣誉,王万青总是淡然一笑,说:“我作为一名党员为老百姓服务是最大的追求;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治好病人是应尽的职责,没必要夸奖我、感谢我。”

   老子有一句名言:“祸莫大于不知足”,王万青读后,将其改为“祸莫大于丧失信念”。支撑王万青一路走来的是什么?正是他胸中坚若磐石的信念--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为党和人民作出一份贡献!如今退休在家的王万青,还经常到玛曲县医院指导外科手术,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即便是去牧区生活的女儿家中,也带着药箱,抽空到牧区帐圈中走走,顺便为牧民把脉治病。王万青对身边的人说:“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王万青用一颗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赤子之心书写着自己平凡而又辉煌的传奇人生,不愧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原标题:王万青:情系藏族同胞的“汉族曼巴”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