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十八大代表风采]王万青:风雪草原路 大爱民族情

姜伟超    发布时间: 2012-11-02 10:55:00    来源: 新华社

10月30日,王万青在出诊的路上。新华社 张锰 摄
10月30日,王万青在出诊的路上。新华社 张锰 摄

  虽然才刚刚入冬,但海拔3600多米的玛曲草原已被一层薄薄的冰雪覆盖。背着一个看似不大但却着实压肩的医疗箱、脚踩一双军用胶鞋,年近古稀的“草原曼巴”、十八大代表王万青一早便来到了牧区的帐篷里。

  玛曲草原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九曲黄河从草原的西南进入,又从西北出境,在这里转了第一个大弯,养育着这1万多平方公里草原上的3万多藏族群众。“曼巴”是藏语医生的意思。一路上,王万青不停地和牧民打着招呼,遇见老人和抱着娃娃的妇女便走过去叮嘱几句。

  “在国家的支持下,玛曲已经摆脱了缺医少药的历史,但由于藏族群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原因,医疗工作者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王万青说。

  1968年,24岁的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志愿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服务牧区。来到甘南后,得知玛曲县最艰苦,王万青又毫不犹豫地来到了玛曲草原。“真不是头脑发热,也不是想出风头,就是觉得人一辈子应该做点什么。”王万青说。

  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玛曲县阿万仓乡还没有通公路,马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王万青来到海拔3600多米的乡“中心卫生院”,眼前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两间破旧的土坯房,几张掉了油漆的桌子,药柜里只有寥寥的几瓶药,没有床位,整个卫生院最贵的医疗设备是院长亲自掌管的血压计。而完全听不懂的藏语更是让王万青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些都没有让王万青打“退堂鼓”,他把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得空就背,不到半个月王万青能独立看病了。

  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玛曲草原上的牧民生了病往往求医无门。王万青来了,带着先进的医疗理念、精湛的医术和一颗医者的仁心,长期缺医少药的藏区群众终于有了好“曼巴”。

  1984年的一天,一名叫南美的10岁藏族孩子,被牛角顶穿了肚子,外露的肠管都已变色。家人将奄奄一息的孩子送到乡卫生院时,小南美的血压已经测不到了。必须立刻做手术。乡卫生院根本不具备做手术的条件,但如果转院救治,要翻一座山、过七道河,如此折腾,孩子性命难保。征得家长同意后,王万青把两个办公桌拼在一起,当作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上一把手电筒,充当了“无影灯”。实施麻醉后,王万青冒着风险,为南美做了坏死肠管切除手术。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