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王万青:情系藏族同胞的“汉族曼巴”

   发布时间: 2014-07-30 15:15:00    来源: 新华网


王万青是“全能”大夫,牧民有什么病,他都看。曹义成 摄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这是2010“感动中国”组委会给甘肃省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王万青颁奖词中的一句话。王万青1968年从上海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扎根就是42年,其间,他多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凭着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凭着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用半生的坚守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和丰硕人生。

   “我是一名党员所以我留下来了,现在我的党龄已经24年了。”这位67岁的老党员扳着指头说。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毅然放弃繁华的大都市生活,经过长途颠簸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当时正逢寒冬,气温近零下30摄氏度,他一进甘南便感冒20余天,使这个年轻人领教了高原生存的艰辛。但当他得知玛曲县是甘南州最艰苦的地方时,毅然孤身一人扛着简单的行李和一木箱医学书籍,坐了两天的班车来到了玛曲,在离县城百余里的阿万仓乡卫生院一待就是20年。

   王万青刚去阿万仓乡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片茫茫草原,通行只能靠骑马或徒步。到达乡中心卫生院,眼前的情景让王万青大吃一惊:两间破旧的土坯房,最贵的医疗设备是血压计,缺医少药是残酷的现实。群众也全部是藏族,语言不通成为诊疗的巨大障碍,他只好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画,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不到半个月,王万青能独立看病了。这个汉族小伙子总算艰难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与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了。他第一次骑马出诊就是去抢救一名烧伤的老人和一名患急性扁桃腺炎的妇女。可是马走到半路,突然受惊,王万青从马背上摔下来,胳膊脱臼,疼得他躺在草地上直打滚,他强忍着刺骨的疼痛,指导同行的两个牧民对自己进行上臂复位,并吊着伤臂坚持前行,圆满完成自己首次出诊任务。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不论刮风下雨,王万青绝对不让病人焦急地等待,只要能为群众解除病痛,他就要尽一切办法去尝试。

   在阿万仓乡工作期间,王万青一个人骑马完成了全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的普查摸底。在这之后,他和妻子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的牧民孩子实施计划免疫。因为重视防疫,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阿万仓乡,很多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惠及牧民群众达1500多人。在为当地牧民看病送药的过程中,王万青和他的同事建立了门诊制度,先后为3000多名牧民建立了门诊档案,这在当时的玛曲县乃至甘南州都尚属首例。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