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俊巴鱼宴传承人尼玛:让鱼儿在舌尖上“舞蹈”

段敏    发布时间: 2014-04-16 14:54:00    来源: 西藏日报

  在俊巴,鱼的吃法多种多样,根据鱼的种类和特点,俊巴人用独特的原始手法,创制出了鱼的“盛宴”。尼玛告诉记者,“俊巴鱼宴”有生鱼酱、清炖鱼、红烧鱼、麻辣鱼、油炸鱼、鱼包子、鱼头汤、干鱼片、葱花鱼、清蒸鱼、糖醋里脊鱼、豆瓣鱼、豆腐鱼……一共有20多道,尼玛说得很快,活脱脱就是“俊巴版”的相声段子“报菜名”。

  但尼玛今天要向我们隆重推荐的是生鱼酱。生鱼酱的做法讲究天然,用的是拉萨河里的鲶鱼。鲶鱼以个大、肥美的为好。把鲢鱼去头、去内脏、去皮后切片剁成泥状,然后加以辣椒、盐和俊巴特有的野生作料“甲”、“卓尼”。“我们一般吃得都比较辣,越辣越有味道。吃一口生鱼酱、嚼一口糌粑,味道别提有多好了。真是,吃了生鱼酱好似做神仙。”尼玛兴高采烈地对记者介绍说,“吃了生鱼酱再好的东西也不想吃了。”

  接下来,尼玛向记者推荐的是鱼头汤。“鱼头油水多,大家都舍不得扔,都抢着吃。由于长年吃鱼,村里人人都是吃鱼的高手,鱼头和糌粑一口吃也不会卡到喉咙。”尼玛得意地对记者介绍说。

  俊巴鱼头汤的做法也是讲究天然。清水煮鱼,加少许盐,再加上独特作料“甲”和“卓尼”即可出锅食用了。

  “甲”、“卓尼”都是西藏独有的野生植物。鱼味腥臊,正是加了这些独特的作料后,才有了味美的俊巴鱼宴。俊巴鱼宴里几乎每道菜都要加这些独特的作料。

  在记者看来,俊巴鱼宴独特的菜应该是鱼包子。见过包子不少,吃过包子也不少,但鱼包子对记者来说还真是第一次听说,真可谓是闻所未闻。

  除此之外,由于渔产丰富,打的鱼多,俊巴村家家户户都晒鱼干。西藏光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正因为如此,饱经暴晒的俊巴鱼干尤为味美。鱼干过油一炸,老远就能闻到它的香味,真可谓是香飘万里,不用加任何作料就是一道可口的美味。

  尼玛不仅能说,而且能做,20多道鱼宴他全都会做。2010年,能干的尼玛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俊巴鱼宴传承人。

  尼玛告诉记者,实际上,在俊巴村人人都会做鱼。他自己十来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会了做鱼。“做法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没什么独特的,讲究的是天然、原汁原味。”尼玛说。

  尼玛告诉记者,每年秋季丰收后,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做鱼宴。一做鱼宴,满村飘的都是鱼的香味,香味甚至飘进了拉萨城。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不仅能吃上丰盛、美味的鱼宴,还依靠渔业发了财。这在旧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尼玛告诉记者,由于俊巴村地处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旧西藏俊巴人要担负严重的差役。不仅要担负渡河的重任,每年还要打鱼交鱼税,日子苦不堪言。打上来的鱼都不敢吃,只能卖,换成银上交鱼税,守着“宝地”却过着苦日子。

  “如今好了,苦难的生活一去不返,‘宝地’有了用武之地,打鱼不仅不用上税,还能致富了。”尼玛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村里开起了鱼庄,搞起了旅游,群众走上了致富路。据介绍,现在,俊巴村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0万人次。

  “如今,我们不仅在村里开起了鱼庄,还把鱼庄开到了曲水县城。下一步,我们还准备把俊巴鱼宴推向拉萨城、推向全国。”说到这里,尼玛十分自豪。

  尼玛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开一个专门做俊巴鱼宴的餐馆,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俊巴美味,把俊巴鱼宴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我们祝尼玛的心愿早日实现、美梦成真。

  记者观察:

  俊巴鱼宴作为驰名于世的美食,俊巴人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开了餐馆,让鱼宴走出了渔村,走向了外面世界。但目前俊巴村只有一个鱼庄,小小一个鱼庄还不足以带动整村人致富。在俊巴村,人人都是做鱼的行家里手,如何利用一技之长走上富裕路,是俊巴发展面临的难题。此外,俊巴鱼宴制作整体比较“粗糙”,是固守“天然、原汁原味”还是与现代制作技艺相融合也是俊巴鱼宴传承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勤劳、智慧的俊巴人想到了搞旅游、做大做强“俊巴文化”,在记者看来这不失为上上之选。

  原标题:尼玛:让鱼儿在舌尖上“舞蹈”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