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西藏话剧团编剧尼玛次仁:戏剧点亮生活

尼玛潘多    发布时间: 2014-02-10 11:02:00    来源: 西藏日报

  长大成人还不能自食其力,这个问题让尼玛次仁很焦虑,特别是看着阿妈年纪大了,还要操劳着维持家里的生计,有一种愧疚无法释怀,总觉得前路迷茫。这时,尼玛次仁的姐夫送了他一份礼物,这个礼物其实很平常,是几本《西藏文学》杂志,可这个礼物,让他的人生目标逐渐清晰。没过几天,一篇游记《大昭寺》写成了,经姐夫推荐,在1983年第五期《西藏文学》杂志上,手写的文章变成了铅字。这份高兴劲儿还没过去,该刊的主编找到他,让他参加即将举办的一期文学创作培训班。为了照顾这个没有收入的文学新人,主编开出的稿费比别人高了一些。

  有话道“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1985年4月,自治区话剧团招编剧,录取了这个喜爱文学的青年,并把他送到上海戏剧学院少数民族编导班学习。艺术的启蒙,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苗。在编剧这个岗位上,他笔耕不辍,先后写出了话剧小品《一个真实的故事》、《燃烧的红蜡烛》、《特殊的园丁》、《爱的奉献》,电视文学作品《陷阱》、《请理解我们吧》,散文《雪莲花》等80多篇作品,其中,话剧小品《生命之歌》获2002年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话剧剧本《西藏往事》获得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剧本类铜奖。

  为了使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结合起来,尼玛次仁常常不顾身体残疾下乡采访。有一年,那曲地区发生特大雪灾,尼玛次仁立刻奔赴那曲采访,深入到雪灾一线是他的目标。为此,他搭乘部队的救灾车来到了雪灾重灾区——聂荣县。这一路,让尼玛次仁感慨万千。半路上车子困在暴雪之中,守着满车的救灾食品,战士们却是白雪就着干粮充饥,当极寒天气让尼玛次仁无法走出温暖的驾驶室时,战士们脱下军大衣,冒着刺骨的寒冷跳入冰水中,用年轻的身躯把车子推出泥泞地,并用一件件大衣铺成一条“干爽”的路,让车子尽早脱离泥泞。这一路,魏巍那篇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直占据着尼玛次仁的脑海。到达聂荣县的当天晚上,尼玛次仁在招待所微弱的烛光下连夜完成了话剧《生命之歌》的初稿。“这样的感动时时撞击着心灵,让写作也变成了一种享受。”尼玛次仁如是说。

  自小在拉萨八廓街长大的尼玛次仁,最喜欢的地方是甜茶馆,几乎每天都要去喝杯甜茶聊聊天。“甜茶馆是拉萨的一个缩影,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会聚集在这里,聊聊生活,聊聊经历,在这里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素材,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心态、性格,对于一个喜爱写作的人来说,真的是无穷的宝藏。”

  虽身患残疾,但尼玛次仁用自己的坚韧和执着,实现了一个个人生梦想。如今的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他说:“我是在八廓街长大的人,我一直有个梦想,写出这条街上的人和事,不论是以话剧的形式,还是以小说的形式。”

  对这个梦想的实现,尼玛次仁十分乐观,他告诉记者,“这是我现在最大的梦想,为这个梦想,我一直在储备知识、储备素材,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能急功近利,要静心思考,要让一切沉淀下来。”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