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当时卓舞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丹增次仁:卓舞是西藏舞蹈的精华。它要求你不但要自己跳舞,还要自己来敲鼓,自己来演唱,还要自己开口来念出道白。卓舞的伴舞曲叫“卓鲁”,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歌,是另外一种自成一体的歌曲。再有,就是“阿热”,用藏文直译出来就是“胡子”的意思。为什么叫 “胡子”?因为大部分阿热戴那种下巴上有胡须的面具,而且大部分阿热的面具跟藏戏面具很像。后藏卓舞的阿热跟前藏卓舞的阿热又有一定的区别。山南、拉萨一带的阿热戴的是白面具藏戏的面具,日喀则一带的阿热戴的是蓝面具藏戏的面具,因为山南恰恰是白面具藏戏的发源地,后藏和日喀则一带恰恰是蓝面具藏戏的发源地,地缘特征非常明显。
阿热这个角色在一场卓舞表演中既是领舞,又是维持舞场秩序的人。其实,宗教舞蹈中也有阿热这个角色,但自己不跳,主要是维持舞场秩序,这是他的角色任务。此外,他要承担一些逗乐观众的喜剧性的辅助表演,因为一场演出段落很多,在段落与段落之间为了不冷场,他出来做一些随意性很强的表演以活跃气氛。他这个角色除了技艺上有要求,还要有很好的分寸把握,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让场子冷下来,长此以往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卓舞中的阿热有1个人的,2个人的,多的有8到10个人。山南琼结久河的卓舞,我去看的时候,有8个(卓布穷)舞者,加8到10个阿热,阿热表演的歌舞是当地的“协钦”和“果协”,它是为了增加整场演出的色彩,因为光敲鼓,演出效果可能会比较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