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嫁给”西藏的王选忠:用灯光点亮草原文明

——“我这六十年”系列人物报道四
饶春艳    发布时间: 2011-05-31 09:03: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王选忠在那曲双湖考察时的影像
王选忠在那曲双湖考察时的影像(王选忠供图)

  所有人都以为王选忠是地地道道的西藏人,讲着一口流利的藏语,皮肤被晒得黝黑,戴着藏北常见的礼帽。连他自己都说“我把自己嫁给西藏了。”王选忠,甘肃人,现在是那曲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曾经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尼玛县工作了20年,最初,作为有电业技术的退伍军人,他扛着所有的财产——一口高压锅和一床被子,来到了西藏草原深处。

   “你一定没坐过解放牌卡车,是能够将五脏六腑都颠出来的过瘾。”王选忠所说的过瘾,已然成了乐观的调侃。他说,到了西藏那曲后,他和一堆货物混装在一起,坐在解放牌大卡车的车厢上,颠了5天到了尼玛县,那时候,还没有尼玛县的说法,叫做文部办事处。

  王选忠这样形容下车后自己的尴尬场景。“除了两个眼珠子在转动以外,整张脸都被灰尘笼罩着。”

  那一年是1983年,王选忠20多岁。映入他眼帘的文部办事处,标志性建筑是五栋土平房,是办公场所,干部职工们则住在帐篷里。

  “当地是有柴油机的,可是没有人会用,即使发动了,也是几天就坏了。”王选忠挽起袖子,用在部队学会的电业技术,修好了柴油发电机,草原小县城被点亮了。1983年8月1日尼玛县正式成立,文部办事处这个称号也就随着草原黑暗的结束,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因为有着这门技术,当地给王选忠安排了不足12平方米的土房子作为宿舍,“这个待遇在当时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

  王选忠忘了最初带去的高压锅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只知道刚去尼玛县的那三到五年,没有新鲜的蔬菜吃,“县城里仅有的7个汉族干部,北方人吃馒头加辣椒粉,南方人吃米饭加盐巴,有时候托朋友从那曲镇捎点菜去,一走四五天,菜不是颠坏了,就是窝着腐烂了。”偶尔,王选忠能够买到少量的“脱水菜”,类似现在西藏市场上卖的砖茶,各种蔬菜搅在一起压成“砖块”,要吃的时候,就冲水泡开,王选忠就会吸着鼻子,凑上去先闻一下菜香味。

年轻时的王选忠
年轻时的王选忠(王选忠供图)

   “尼玛”,藏语意为太阳,象征着光明。电灯的照亮,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尼玛县,从草原深处亮堂了起来。王选忠说,那时的尼玛县城大约有300多人,因为电力保障得好,后来连刚刚会识字的儿童都认识了他,追着他喊“王师傅好。”

  如今的西藏普通民众,不用再受没电的困扰,随时可以通过电来上网、洗衣服、烧水等等。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尼玛县,虽然有了柴油发电机,但是为了节省费用和爱惜机器,并没有24小时不间断供电。到了晚上,当机器停止运转,草原便瞬间寂静下来。王选忠说,晚上,当朋友们都散去,他就捏着点蜡烛流下来的“眼泪”玩,一遍又一遍,直到整只蜡烛全部烧完。如今的尼玛县,开始修建起水电站,柴油电站也会逐渐退出历史。

  充实来自于穷开心。这是王选忠对艰苦日子的另一种调侃。

  一年不洗澡,太正常了,平时自己在家烧旺炉子,随便擦擦身子,但是日子久了也不行。”1989年,王选忠利用柴油电站循环热水修起了当地的一座澡堂,分为男女浴室,结果不需要做广告,人们纷纷前来排队洗澡,一时传为佳话。王选忠说,这个澡堂整整用了10年,之后则被更好的浴室所替代。

  “那时候我们的朋友有县长也有牧民,和普通老百姓打成了一片。”下基层时间长了,王选忠说他脸上就开始掉皮,一层黑皮,都能够成块撕下来,刚开始感到恐惧,时间长了就无所谓了,什么防晒霜、擦脸油,他都没用过。

  后来,王选忠调入尼玛县政府工作,先后发表数千篇文章,介绍自己熟知的尼玛县各项变化。如今已在那曲地区教育局工作的王选忠,对尼玛县关注不减。几年前,他回到尼玛县,当年的5间土坯房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温暖的三层楼房,黑(那曲)阿(狮泉河)公路贯穿县境,奔跑在路上的,也早已不是解放牌大卡车,而是舒适的越野车。

  当年,王选忠的妻子在尼玛县怀上了孩子,他却是在三年后才看到亲生儿子,“怯生生的躲在妈妈背后,不肯叫爸爸。”如今,王选忠的两个孩子也选择回到西藏工作。

  王选忠今年49岁,他自认为相比同龄人,自己要显得更加苍老。“虽然是艰苦,那20年也有亲朋好友劝我回家乡,但是我想,这是中国国土,总要有建设者,总要有人坚守,所以,没什么好说的。”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