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姚檀栋:一片“冰心”在高原

赵亚辉    发布时间: 2011-06-02 13:16:00    来源: 人民日报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洁白晶莹的冰塔林,连绵百里的大冰川,斑斓壮丽的大峡谷,蓝宝石一般的高山湖……在北京温暖的办公室里,刚从藏北冰原回来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院士,无比想念他的青藏高原,想念他的冰川世界。

  “我们多年的监测表明,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加速退缩,”谈起他魂牵梦绕的冰川,姚檀栋忧心忡忡。他拿出一份不久前的研究成果《21世纪中国冰川变化趋势估计》告诉记者:“如果保持现在的变暖趋势,到2100年,中国冰川面积将平均减少45%以上,其中山脉冰川的70%可能消失。”

  姚檀栋对冰川一见钟情,之后35年,冰川成为他生活中唯一的主线。“干我们这一行离不开山,别人可以把山当风景,远远看着就行,但是我们不行,我们得爬上去。不管多难,都得爬上去”

  过去的30多年里,到过青藏高原多少次,他已经数不清了。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这些远远望着就让人头晕的雄伟山脉,对一般人遥不可及,对他来说,却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干我们这一行离不开山,别人可以把山当风景,远远看着就行,但是我们不行,我们得爬上去。不管多难,都得爬上去。”

  虽然从未接受过登山的专业训练,也没有获得登山运动员的认证,但事实上,姚檀栋和他的同伴们,几乎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亚于登山健将。

  他们不仅在海拔超过6000米的珠穆朗玛峰冰川和纳木那尼冰川长期工作,还几度登上海拔超过7000米的慕士塔格峰冰川和希夏邦马峰冰川工作数月,成功钻取数百米长的记载着历史气候变化记录的冰芯。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姚檀栋有了一个绰号——冰人(ICE MAN)。

  这是个孩子首先叫响的。那次,他在美国看望一个同窗好友,同窗的女儿叫他“冰人(ICE MAN)叔叔”。当时,姚檀栋愣了一下,很久才回过味来。“冰人”,叫得没错啊!自己的前半辈子已经交给冰川和冰芯了,后半辈子恐怕也离不开了。

  姚檀栋不后悔。

  “从第一眼看到冰川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那种壮美和纯洁深深征服。”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见到冰川的情景,连续工作而略显疲惫的姚檀栋立刻神采飞扬起来。

  那是1975年,在兰州大学读书的姚檀栋经过数次专业调配,进入冰川冻土专业学习。当时也不懂冰川是什么,学这个专业是偶然和被动的。但是,当他来到了祁连山“七一”冰川考察实习时,眼前洁白的冰川逶迤瑰丽,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自然界壮美的画面,震撼了姚檀栋:“我那时对冰川是一见钟情!”之后的35年,冰川成为他生活中唯一的主线。

  1978年,姚檀栋考取著名自然地理学家和冰川学家李吉均院士的硕士研究生;1983年,他又考取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被誉为“中国冰川之父”的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

  1984年,姚檀栋赴美国爱达荷大学深造。1987年,他来到法国格勒诺贝尔大学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作博士后,在世界冰芯研究权威、环境泰勒奖得主劳瑞斯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投身冰芯研究。

  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急不得。姚檀栋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中“抽丝剥茧”,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追寻自己的“冰芯之梦”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