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罗布江村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少数民族考生,考入了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藏汉翻译专业。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如今,罗布江村已经成为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党委书记、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
与罗布江村的采访约在了早上九点,刚进他的办公室,就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这位出生在四川甘孜的康巴汉子,肩宽步阔,精神矍铄。
罗布江村书记正在接受采访 摄影:伍向阳
“没有民族教育就没有我”
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罗布江村感慨万千。
高中毕业以后,他下乡当过知青,招工当过电影公司的放映员。1977年,我国全面恢复高考制度,罗布江村属于恢复高考以后第一批少数民族考生。1978年3月,罗布江村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藏汉翻译专业,成了家族里面的第一个大学生,也开启了他与西南民族大学的缘分,“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也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党的需要就是我们自己的愿望。” 1982年毕业以后,作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罗布江村服从组织的安排,留校工作,积极投身到民族教育事业中,“当时对民族教育认识是不够的,但是一路走来,已经三十年了,由对民族教育的不认识到逐步认识,到现在的无限热爱,我已经对民族教育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期间有过几次工作调动的机会,我都一直坚持留在民大,一直坚守着教育工作的岗位。可以说,没有民族教育就没有我。”
“要改革发展,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思维”
1999年10月,罗布江村在历任西南民族学院团委书记、民语系党总支书记、西南民族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之后,开始任西南民族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在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下,西南民大党委总结了长期办学的实践经验,“提出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学校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罗布江村以改革家的气魄、实干家的务实,一方面对外大胆贷款、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另一方面对内实施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服务机制两项改革,使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都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西南民族大学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下面这些数据向我们述说了新世纪十年来西南民大发展的历程:
1999年,罗布江村书记上任之初,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仅3000多人,校园占地面积507亩,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11个硕士点,27个本科专业,图书资料80万册。发展流动资金捉襟见肘,招生困难。
如今,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分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90万余平方米。下设23个学院、1系1部;有11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包括专业学位)51个,博士点2个;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在校学生2.6万余人,有教职员工近1800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54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50余人……
学校馆藏图书资料33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2.6亿元;教学用房、学生生活设施、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及仪器设备等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招生形势喜人,2005年招生实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大团圆”。
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近60家省级、校级研究机构,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近百项,省(部)级项目近450项,发表学术论文85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近60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0余项次。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
成绩总是光彩照人的,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艰辛的付出与巨大的风险。
罗布江村说:“新世纪初,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民大虽然积累了五十年的办学经验,但是当时西南民大的发展与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和民族地区对教育的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要推进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思维。”
经过科学的规划和测算,西南民大党委决定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在双流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征地约1500亩建设新校区,以“西南民大的深圳速度”,在巴蜀大地上建造了一个集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化、特色化为一体的崭新校区。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学校党委在经过慎重研究,确定发展目标后,罗布江村带领党委一班人,果敢实行干部聘任制,为实现民大的跨越式发展而调兵遣将。“我们的改革必须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和工作态势,必须改变以前那种‘一包烟一杯茶一张报纸看一天’的机关陋习,必须破除过去普遍存在的‘等、靠、要’的思想,必须开拓思路共谋发展。”
“面对改革,开始也是有不同声音的,也有阻力。但是,西南民大领导班子通过民主决策,还是以务实稳健的态度把这一次改革推向了纵深。”西南民大因此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新机遇新高潮新跨越。
“从民族院校毕业,就应该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楷模”
西南民族大学本身就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各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而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现在每到周末,我们学校呈现出一片和谐和睦的景象,各民族学生自发组织跳藏族的锅庄舞、彝族的达体舞、羌族的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等等。四年以后,很多毕业生都学会了兄弟民族的歌舞。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学习和融合。”
“我们学校春季运动会的入场仪式,也是非常有特色和创意。二十多个学院的学生入场,各民族服饰五彩缤纷,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民族运动会。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在传递一种民族团结、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和谐相处的信息。”
除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西南民大也梳理、总结了近60年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经验,“从去年开始确定每年九月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月’,各院系还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板块式的民族团结活动,“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普法教育;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开展“民族地区旅游导游风采大赛”;藏学学院、彝学学院开展“三语演讲”;艺术学院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展演,等等”。
“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是西南民大的校训,也是民大精神的一种提炼和升华。罗布江村说:“‘和合偕习’取自于《管子》,就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达到团结、和谐、和睦的境界。我们民族院校的精髓,就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借鉴、学习,再进一步延伸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要建设美丽家园,建设我们的民族地区,要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我们就必须靠自信自强。”
“总结一句,从民族院校毕业,就应该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楷模。”
罗布江村介绍,学校将在201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努力推动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环境优美、国内外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实现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西南民大将继续为国家的发展,特别是为西南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责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