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吐丝的春蚕 无悔的奉献——追忆改则县古姆乡小学校长达瓦次仁

温凯    发布时间: 2014-06-23 14:51:00    来源: 西藏日报

  站在改则县辽阔的北部草原上,远远就能看到古姆乡政府背后的小山坡上,“百年大计、教育为先”8个大字显示出这个地处偏僻的乡发展教育的信心与决心。

  走进教学设施完备的古姆乡小学,正是上课时间。在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和老师们忙碌的身影里,却总能在不经意中发现,人们的脸上或多或少地带着一丝惆怅和落寞——

  他们热爱的校长达瓦次仁,那个在学校里坚守了整整9年、为了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了学生倾其所有、随时带着爽朗笑容的达瓦次仁,去年底因突发心脏病永远地离开了,年仅32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古姆的9年里,达瓦次仁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和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的神圣含义,点亮了教育的希望之光,树立起了一座值得所有后继者铭记和仰望的丰碑。

  呕心沥血为教育

  改则县古姆乡,距离县城200公里,海拔4900米,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水电不畅通,是阿里地区距离县城最远、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乡之一。

  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朝气蓬勃的达瓦次仁拎着不多的行李,从拉萨千里迢迢走进了古姆乡小学的校门,从此身心相守。

  早在内地读大学时,达瓦次仁就有感于西藏偏远农牧区落后的教育发展水平和群众淡薄的送子女上学意识,立志要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人民教师。于是,参加工作后,家在拉萨的他毅然选择来到阿里,来到遥远的改则县古姆乡,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

  就在那一年,学校从旧址搬迁到今天的乡政府所在地,全校仅有一个班,40多名学生,包括他在内也只有2名正式教师和1名临时教师,教学设施设备极度匮乏,没有食堂和教职工宿舍,只能开展最基本的上课。此外,群众普遍存在“上学不如放羊”的落后观念,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很低,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仅有60%。

  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不利的工作环境,达瓦次仁没有退缩。他告诉同事和乡领导,既然已经来到了古姆,既然当地的教育水平如此落后,就更应该竭尽所能发展基层的教育事业。

  初来伊始,达瓦次仁便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忘我地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经常加班到凌晨深夜。他还利用自己大学里的专业知识,与其他非师范类和临时教师一起上课,提出指导意见,并主动把备课笔记借给大家观摩学习,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动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全乡的入学率,是达瓦次仁生前为之坚持不懈的目标。他骑着摩托车,跑遍了全乡所有村组,挨家挨户地走进居住分散的群众家中,耐心细致地向家长和孩子讲解上学读书的好处,去过最远的群众家足足有300公里,遇到有学生逃课回家的情况,还要连夜赶往家中劝其返学。

  点滴之水,可以穿石,通过他和全乡上下常年不懈的共同努力,古姆乡入学率从2004年的60%提高到了2013年的100%。

  “不上课的时候,经常看到达瓦次仁骑摩托车出门,一问他,不是办事就是去群众那家访。”古姆乡森多村支部书记扎拉回忆说:“这孩子,总是闲不下来。”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达瓦次仁很快从普通教师被提拔为副校长、校长,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花在古姆乡教育事业上的心血也更多了。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他积极与县、乡两级政府沟通协调,先后为学校解决了教职工和学生宿舍、展览室、值班室、围墙、取暖器、学生睡觉铺的卡垫等设施和设备,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连取暖用的牛粪都是他找各村“两委”班子争取来的——每个村每年为学校无偿提供7卡车牛粪。

  “要是怕苦,就别到基层搞教育!”在这样一位校长的带动下,如今的古姆乡小学,已经有了5个班、205名学生、7名专职老师,从教室、宿舍到食堂,各种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不仅入学率达到100%,2012年更是在全县统考中取得了平均成绩第一名。达瓦次仁个人也从2007到2012年连续6年被评为乡优秀教师,2007—2010年连续4年被评为地县两级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地区“两基”迎国检先进个人。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