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一种情怀叫责任——记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州政协副主席丁目迪
他在日记中曾这样写道:人民公仆的责任在于无私奉献,政协委员的责任在于关注民生。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正是对责任的认真履行,使我感觉到一种光荣、一种成就,党和人民赋予我权利,我绝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在临潭、在甘南,家喻户晓,他虽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但却凭借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多年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为推动双联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甘南的经济发展、抗震救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国家民委、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全国少数民族杰出青年;并荣获省工商联优秀会员、“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先后担任甘肃省十届人大代表,省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省伊协常委、省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甘南州政协副主席、人大代表,州工商联副会长,兰州市穆斯林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海外交流协会、省欧亚友谊促进会理事,于2013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并出席全国“两会”。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甘南州政协副主席丁目迪。
联村联户 谱写富民曲
三岔乡半沟村位于临潭县东南部,距县城65公里,全村辖3个合作社104户482人,总耕地面积1417亩,平均海拔在2700—2900米之间,属高寒阴湿丘陵地区。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耕地处在半山旱地,自然灾害频发,群众只能靠天吃饭。一直以来,这里的群众主要以打工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品质差、产量低,特色农业发展层次低,规模偏小,质量效益低下,群众就业致富能力差,贫困面大,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2012年以来,因为全省上下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里来了一位情系贫困农民的热心人——丁目迪,当地农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丁目迪始终心系联系村的发展,制定帮扶计划,铺设富民致富桥,以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此次帮扶,常常下乡与老乡们吃在一起,聊在一起,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求,在三岔乡半沟村田间地头,处处留下了他访贫解困、真心为民的身影。
如何推动联系村的整体发展,辐射带动村民收入的提高,进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带着这个问题,他先后14次深入联系村社,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进村入社调查,驻村体察民情等,详细了解联系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家庭发展计划,明确了帮扶目标和措施,鼓励贫困户树立信心,努力改善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针对半沟村产业发展优势,立足村情、因地施策,确定了改善条件强基础、调整结构增收入、劳务输转抓培训、构建和谐促发展、同心协力大发展、加强党建保发展的工作思路,为联系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按照州委的整体部署,在解决特困户生产生活难题的同时,丁目迪进一步攀穷亲、结农友,及时把党的政策带给群众,促使群众转变思想,树立生产生活信心,根据帮扶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引导贫困户面对现实,克服困难,鼓励他们尽最大努力早日脱贫。先后为丁吾旦、孙贵元、孙荣贵等特困户送去地膜、化肥、面粉、食用油、药品等急需的物资,同时,为三户帮扶户每户落实双联惠农贷款5万元,帮助指导联系户丁吾旦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养殖。在了解到村委会办公经费困难的情况后,为半沟村委会落实办公经费15万元,改善了办公条件,提升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2012年,在三岔乡连续遭受冰雹和洪涝灾害期间,丁目迪及时来到联系点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给每个联系户送去慰问金1000元,面粉1袋、食用油20斤、棉衣一套。
同时,在去年“7·22”地震发生后,丁目迪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为受灾群众送去面粉60袋、矿泉水40件、棉被50床,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先后争取到20万元路灯及有关照明设施,安装到村社,并争取5万元体育器材,安装到了乡政府小广场,丰富了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致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针对群众致富缺技术、没手艺,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对半沟村群众进行了致富技能培训,实现了每个帮扶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对经济困难的家庭和群众,千方百计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为非联系户的贫困户丁振南争取修建养殖暖棚4座,与困难群众结亲帮扶,传递了温情。
通过近两年多的帮扶工作,引导帮扶户走当归规模种植和种草养畜的路子,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帮扶前的半沟村敏家社村民丁吾旦家,有耕地4亩,劳动力2人,主要从事农耕和畜牧业,家庭收入主要靠药材种植和小规模养殖,人均年纯收入不到2000元,在一系列的帮扶后,丁吾旦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积极成立了合作社,发展规模养殖,现有牦牛41头,当年繁育小牛9头,种植当归药材4亩,产出4632斤,光药材一项收入近27300多元,除去成本,人均增收2000多元,当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820元。在帮助丁吾旦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敏家社的富余劳动力,为2016年整体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庭总人口5人,有劳力3人的半沟村半沟社村民孙贵元,积极开展了以药材种植为主,外出务工为副的帮扶计划,儿子孙喜平学习技术,长期外出务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800元,年人均增收1300元。帮扶前的半沟村孙荣贵观念落后,由于缺技术,外出务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在帮扶后,孙荣贵转变思想,积极学习大工技术,儿子学习钢筋技术,丁目迪为二人联系至兰州务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多元。
在结对帮扶中,丁目迪常说:“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只有统筹好全局,才能更好地带动特困户的发展。要做好双联工作,唯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经常深入联系户了解帮扶工作进展,了解帮扶户生产生活情况。在帮扶户家里,促膝交谈,和帮扶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富而思源 回报家乡
1986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丁目迪筹资创办了临潭县侨联贸易中心,并担任公司经理,先后在四川甘孜,西藏拉萨、昌都等地设营销网点,为国家上缴税金20多万元。1992年,与外商合资,在省城兰州创立甘肃省穆斯林华侨有限公司,在沙特阿拉伯港口城市吉达,开设了甘肃省第一家驻沙企业甘肃省穆斯林华侨有限公司吉达分公司,把甘肃的轻工业产品和日用百货销往阿拉伯市场。依靠党的好政策,他成功了,富裕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贫困的家乡和贫困的乡亲,城关镇范家咀村民敏亥牙的家庭非常困难,丁目迪知道情况后,送给他一辆四轮拖拉机,鼓励他搞运输挣钱,使敏亥牙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卓洛乡的马苏麻家境十分贫穷,几乎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丁目迪知道后,介绍他到兰工坪从事副业工作,帮他走上致富道路。丁目迪常说:“个人富不算富,一村一乡脱贫致富是小富,只有全县富了,国家富了,才是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