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人大代表拉夫旦: 称号不仅是光荣 更是职责

毛翠香    发布时间: 2013-08-05 16:15:00    来源: 青海日报

  原标题:人大代表: 不仅是光荣称号 更是职责

  在共和县倒淌河镇,提起拉夫旦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这位人大代表头上,顶着许多“光环”:青海湖畔第一个经商跑运输的牧民、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第一个少数民族副会长、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多次当选省、州、县人大代表……

  拉夫旦最看重、也最自豪的,还是担任人大代表这一光荣职责。

  以前的哈乙亥村是一个贫困村,贫困面达96%。

  通过走村串户,拉夫旦找出了导致贫困的因素:村里文盲、科盲、法盲比例大,劳动力素质低。

  要改变村里3顶帐房、3名老师、7名学生,入学率只有1.3%的状况,就要发展基础教育。

  拉夫旦多次提出《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基层教育投入》等建议,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落实,随着镇上寄宿制学校的建起,一个个放牧、拣牛粪的孩子背起了书包,走进了学校,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哈乙亥村已走出国家干部24名,大学生26名,留学生4名。

  “要想富,先富脑”。拉夫旦在县人代会上提出《加大农牧民文化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培训的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及办理,各种培训项目落实到了哈乙亥村,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逐步多了起来。现在全村388个劳动力中,有314名劳力有技能,基本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做、家家有收入、户户能消费的目标。

  由于人口增加、草场超载退化,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被斑驳的草山、裸露的沙土所取代。

  拉夫旦在2008年县人代会上提出了《将哈乙亥村确定为全州生态畜牧业试点村》的建议,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抗灾能力,让退化的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建议得到政府采纳,当年将哈乙亥村确定为海南州生态畜牧业试点村。投入14万元,为全村所有牧户建设了高档次温棚130座,牲畜成活率由2006年的60%提高到88%。

  2009年县人代会上,拉夫旦又提出《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减轻草原压力的建议》。该建议同样得到政府的重视,通过实施农牧民定居工程、小城镇建设等工程,使65%的牧户在镇上实现了定居。

  拉夫旦是一位有经营头脑的牧民。由经营小商品致富的他深知:“没有生产的发展市场是空的,没有市场的繁荣,产品是死的。”“只有发展市场经济,才能让资源变成财富,才能让群众脱贫致富。”

  拉夫旦拿出15万元的积蓄,贷款12万元,在倒淌河镇创办了第一个私营“综合消费品市场”,市场建成后,前8年没收群众一分钱,支持搬迁到镇上的30多户牧民群众从事消费品销售,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仅方便了群众,还增加了群众收入。

  拉夫旦还在镇上投资建设了宾馆和畜产品交易市场。现在村里有63户村民在这里从事经营。

  哈乙亥村产值、人均纯收入均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一个贫困村成为草原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正是拉夫旦履行代表职责,倾心为民的最好印证。

  拉夫旦为民代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很多。从当人大代表以来,他先后提出过100多条建议,这些建议反映的是牧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也都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落实,牧民群众在这些建议的落实中得到了实惠。

  如今,72岁高龄、头发花白的拉夫旦,还在为各族群众实现小康梦操劳着、谋划着……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