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河流。草原。
这是一枚镌刻着青藏高原精神的奖章上闪现的诗意图案。奖章的设计者独具匠心,用贵金属特有的分量和穿透力,使得奖章掂起来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厚重而耐人寻味。
谷其友大校抚摸这枚闪闪发光的奖章,思绪万千。从16岁穿着军装由陕南走上青藏高原,他在这里一干就是40多年。在这40多年里,他先后变换过10余个工作岗位,足迹几乎遍及青海所有的地方。他那曾经的满头青丝经高原风雪的浸染,所剩的华发让人一眼能数得清;曾经红润的面孔,如今早已是粗糙泛红的高原色。在省军区举办的弘扬青藏高原精神先进个人挂奖章活动中,他感慨地说:我把人生最辉煌的年华献给了青藏高原,但我无怨无悔;虽然我是个老高原了,但我这个老高原还不老,今天将是我人生新的起点。
动力:源自英雄的感召
谷其友在一本泛黄的日记里写着这样一段话:从理论上讲,人不吃饭可以活7天,不喝水则活不过3天。但志愿军战士在几天几夜喝不上水的情况下,咋就还能与强大的敌人殊死搏斗?
这是40多年前的笔迹。那时,谷其友读初二。村子里每次来电影队,谷其友和他的伙伴们场场不落跟着看。《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影片中英勇顽强的军人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最大的梦想就是穿上国防绿,成为真正的军人。一次看完《上甘岭》,老师让他们写观后感,谷其友认真地写下这些话。老师看后,加了这样的批注:饥寒和疼痛的感觉对谁都是难忍的,只是对战士来说,信念和精神的力量显得要坚韧强大一些。这在谷其友心中成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1969年2月,谷其友怀着对军营的无比憧憬,从陕南应征入伍,迈向全新的人生历程。
运送新兵的军列从东向西,由低到高,行驶了几天几夜。列车上,接兵干部一边照顾着每一个新兵,一边挤时间给大家讲高原,讲军营,讲革命道理。门合这个英雄的名字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谷其友的耳朵,同时深入他内心的。细心的谷其友发现,每次提及门合时,接兵干部总是一脸的崇敬和兴奋。
门合是谁?自己要去的英雄团队到底是怎样的集体?谷其友和他的战友带着这些问题,充满期待地踏上高原,来到青海省军区原独立师四团这个英雄团队。
这个英雄团队当时驻守在地处青海湖滨的海晏县,这里因为丝绸之路、金银滩、原子弹和《在那遥远的地方》而饮誉省内外。谷其友初来军营,首先让他刻骨铭心的是“一冷一热”。气温零下20多度,自然环境的寒冷,让谷其友和他的战友几乎在入住兵营的第一个晚上全都冻感冒了。第二天晚上,班长弄来生姜熬汤给大家祛寒,还把自己的大衣和褥子分别盖在了感冒严重的两名战士身上。又过了一夜,谷其友发现那个睡在门口只盖了一床被子,又半夜多次起来给大家掖被子的班长居然没有感冒,就悄悄问班长有啥秘诀,班长只说了一句:习惯了就好了。后来他得知,班长还不到20岁,但已在高原当兵5年,连年荣获优秀骨干、学雷锋标兵。谷其友和他的新兵战友暗暗下定决心,向班长学习,一定要习惯严寒,习惯高原,做一名称职的战士。
与严寒相比,门合则是一个暖流涌动的字眼。1967年9月5日,独立师四团奉命执行支左任务。因装置土火箭时炸药意外爆炸,二营副教导员门合为保护在场的27名阶级兄弟,猛扑到炸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68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追授门合同志“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干部”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向门合学习。
谷其友和他的战友庆幸自己能生活在崇尚英雄的时代,处在一个英雄团队。那时,他们话题里最多的字眼就是黄继光、邱少云还有门合。他们看得最多的情景就是身边那些亲身参加过战争的老军人,如同热爱自己的家乡一样热爱着风雪高原,并自觉克服种种困难,兢兢业业地干好每项工作。
谷其友说,是身边的英雄和无数老高原军人身上处处闪现的高原精神给了他启示和力量。在英雄团队成长的11个春秋,谷其友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写下了这样一串荣誉:在当战士的5年里,连续4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训练标兵”和“优秀班长”;提干任排长后,所带的排被省军区独立师步兵4团评为学雷锋和学“硬骨头六连”先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