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孟玲这个名字人们或许不太熟悉,但她的三位学生可是大名鼎鼎:“西部歌王”王宏伟,2000年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得主,刘和刚,2006年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以100.13分的成绩创造了青歌赛开赛22年来的最高分,当之无愧地荣获金奖;藏族歌手泽旺多吉,2008年获得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时还只是名大一的学生,是这个组别最年轻的获奖者。
在声乐界,男高音是最难培养的,有“歌坛稀有动物”之名,故而又被戏称为“‘难’高音”。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硕士生导师孟玲教授接连培养出数位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不能不叫人称奇佩服。不仅如此,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汤灿、哈辉……都曾是孟玲老师的学生。这个被学生们又敬畏又爱戴,既偷偷称为“严厉的老太太”,更亲切地叫做“妈妈”的人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
8岁女兵的传奇人生
1949年初,解放战争的狂澜正以燎原之势席卷中国,家在天津年仅8岁的孟玲以甜美的嗓音、可爱的形象被特招入伍,成为部队文工团里一名特殊的“娃娃兵”。回忆那段火与血的峥嵘岁月,孟玲感慨地说,自己是在“战士们的背包上长大的”。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次年,孟玲随部队入朝作战。作为宣传队中年龄最小的文艺兵,孟玲清脆响亮的歌声给了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的战士们极大的鼓舞,他们亲切地叫她“小玲子”。第二年,孟玲完成任务从朝鲜前线回到祖国,经组织安排保留军籍重返学校继续学习。习惯了战马征尘的生活,回归平实平淡日子的小孟玲一下还有些不适应,尤其学业上,落课太多差距太大,小孟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战争岁月磨炼了孟玲顽强的意志,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水平的孟玲只用三个月硬是学完了小学五年的课程,顺利考上天津市重点中学。1956年,16岁的孟玲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成为著名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先生的第一位嫡传弟子。
进入中国音乐的最高学府,孟玲给自己定下目标:每门功课都要拿全班第一!别的课孟玲都不怕,惟独钢琴课让她犯了难。由于家庭条件艰苦,孟玲上大学前从未接触过钢琴,一个音符也不会弹。为了攻下这个“堡垒”,孟玲牺牲了所有休息时间,天天泡在琴房里。她买来一盒火柴,练一遍曲子就拿出来一根,全部拿完了再反过来,练一首放回去一根。很快,那盒火柴的火柴头全都被磨光,火柴盒也散了架。最后,孟玲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结束了钢琴课的学习。1963年,世界著名声乐大师布伦巴洛夫来华开办专家班,只招收10名学生。当时还是在校学生的孟玲跃跃欲试想要报考,周围人纷纷劝阻,给她泼冷水。求知若渴不怕打硬仗的孟玲再一次挑战自我、证明自我,和许多当时已是全国知名的歌唱家同台竞争,最终成功考取,成为大师班里最年轻的学员。
1964年,孟玲以全优的成绩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按之前的安排准备进入总政歌舞团。这期间,孟玲被选入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于1965年出国访问交流。1966年,代表团由西藏入境回国,由于“文革”动乱的时局,孟玲被迫滞留在西藏,后进入西藏军区歌舞团。在今天的人看来,原本该留在北京进总政歌舞团的,却到了西藏那么个偏远高寒的地方,这实在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厄运”,天生开朗乐观的孟玲却完全不在意。在拉萨,孟玲很快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成为文工团里的台柱子,甚至还跟好友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学会了藏语。特别让孟玲感怀欣慰的,是在那片遥远的雪域高原上,她还收获了自己甜蜜的爱情。李智良先生是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专业的高才生,毕业时自愿去往祖国最艰苦的地方而来到西藏。孟玲和李智良在神山圣湖的祝福下,在雪域高原开始了他们相濡以沫40余载的幸福生活。
1969年,孟玲调到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任独唱和歌剧主唱。她很快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同时还担任声乐队长负责团员的声乐指导。1979年,歌唱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孟玲得到邀请,选择到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当教师,从事声乐教育工作。从此,聚光灯照耀的舞台上少了一个炫目的歌者,军艺北琴房的一间小屋里,多了一位默默耕耘的园丁。而这一行,孟玲一干就是30年。
“4+1”与“三不准”
在军艺,找孟玲并不难。你只要在校园里看到一个戴一条花丝巾,穿着时尚,风风火火地骑一辆老旧的飞鸽牌自行车,逢人都乐呵呵地打招呼,说话风趣幽默,临了总不忘来一句“欧了,拜拜!”的老太太,没错,那人准是孟玲。
演唱界流传着一句话:“想出名,找孟玲。”的确,孟玲教出来的学生,不但“成才率”高,“优才率”也高,所以许多人都渴望投到她的门下。但想成为孟玲的学生并不容易。孟玲挑选学生有着严格的标准,用孟玲自己的话说就是“4+1”原则,即:“人品好、条件好、耳朵好、形象好,加上酷爱。”孟玲的学生中,很少有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王宏伟来自遥远的新疆,3岁时父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母亲一人带着他们兄妹五个艰难度日,家境非常贫寒;刘和刚来自东北一个小村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家中境况可想而知;泽旺多吉更是一个藏家孩子,祖辈父辈都是偏远山区最辛苦的农牧民,世代没有走出过大山……贫寒并不是抵达成功的通行证,但慧眼过人的孟玲看到了这些贫寒子弟身上共同的优点:诚实、纯朴、积极向上、懂得感恩。孟玲说:“有了这些品质,无论做什么都能干出个样儿来。”
选择学生有自己特殊的标准,学生进门后孟玲的种种要求更加“苛刻”。“三不准”是她给学生规定的禁令:大学期间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谈恋爱。不抽烟、不喝酒,虽然刻板了些,对唱歌演员来说总是有利的事,但不准谈恋爱在一些人看来就有些不近人情了。“是的,还允许生子呢,可在我这儿就是不行!”对于这制定执行了30年的规定,孟玲毫无商量通融的余地。王宏伟在军艺上学时,曾有女孩子追求他。孟玲说,有人追是好事儿,这么好的小伙子没人追那不是有病吗。不过只能限于普通的朋友,不能发展。孟玲告诉王宏伟:“两条路:要么留,要么走。留,就不能谈恋爱,一心好好读书;走,我就放你一条生路,你去享受阳光、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王宏伟知道老师是为自己好,更知道自己这一路求学过来的艰难与不易,最终他听从老师的劝告,结束了那段刚刚开始的感情,专心于学业。刘和刚是王宏伟的师弟,1997年进入军艺跟随孟玲。和刚学习非常刻苦,每天的生活就是琴房、饭堂、宿舍“三点一线”。但大三时出现了一个“插曲”:孟玲发现校园里刘和刚身后跟着一个女孩子,而且还亲昵地叫他“刚哥”。孟玲可沉不住气了,她立刻找刘和刚谈话。但刘和刚不像王宏伟那么听话,谈话没有立即见成效,心急的孟玲竟给气病了。这下刘和刚急了,他去老师家登门探望,带着负荆请罪的愧疚,对孟玲说:“老师,请您放心,昨天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今后我还是过去的那个刘和刚,还是过去的‘三点一线’!”
孟玲为什么如此反对学生谈恋爱呢?其实孟玲并不是一个保守的老太太,只因她深知学校光阴的宝贵,深知学好基础知识对一个歌唱演员今后发展有多么重要。“谈恋爱不仅需要精力,还需要‘实力’。过情人节要给对象送花买巧克力,可哪儿有两元钱的巧克力啊,至少也要一二百元。宏伟当时一个月的津贴不过一百多块,哪儿有买巧克力的钱。和刚家里就他一个男孩子,父亲为了供他上学,打工时两个手指被机器压断了,一家人是咬着牙挨过来的。这样的孩子,你不靠勤奋学习、不靠努力奋斗,怎会有出头之日,又拿什么向父母家人交代?人家父母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我就要替他们负责!”孟玲说得至情至理、发自肺腑,“反正就我这张老脸,爱看不看,不听也得听!”严厉的孟玲更有风趣的一面。
不过,孟玲也有为自己这个“规定”发愁的时候。这些年,王宏伟事业上蓬勃发展,但个人问题一直没有着落,眼看着就30大几奔40岁去了。孟玲心里着急,也曾暗暗自责过是不是自己当初的阻拦耽误了学生,更像一个唠叨的妈妈一样不时追问宏伟“有没有新情况”?直到不久前,王宏伟找到真爱结了婚,孟玲这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