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平措扎西:“老村长”的新生活

杨步月 胡星    发布时间: 2011-07-13 13:06:00    来源: 新华网

  蓝天白云下,似火骄阳中,一片错落有致的藏式楼房默立在西藏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嘎巴村。60岁的平措扎西坐在自家院内的凉棚下,悠闲地品着酥油茶。眼前,粉红色的月季花开得正艳。

  平措扎西家的二层楼房有300多平方米,一楼是商店和客厅,二楼是佛堂和卧室,大大小小8个房间。电灯、电话、自来水均已入户,沼气马上就要通了。

  紧挨着楼房的是2间低矮土房,对面还有1间快塌了的土房。那是他之前住的老房子。

  “我出生时,父母是农奴,全家5口人挤在牛棚里。”他说,“我现在住得比许多城里人还宽敞呢!”

  在客厅的墙上,一幅题为《再创辉煌》的合成图画非常醒目,上面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位领导人的照片,用洁白的哈达装饰着。图画下方挂着一排卡片,藏汉文夹杂,分别是“城关区第八届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拉萨市城关区三级干部会议出席证”……

  “这些都是我用过的。”有着39年党龄、曾当过村委会主任的平措扎西骄傲地说。

  “我做梦也没想到能有今天!”他回忆说,西藏民主改革后,他家分到了土地。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因没钱上学,一直在家种地和放牛。只有最小的他勉强读了两年书,学会了写自己的藏文名字。他17岁入团,21岁入党。

  改革开放后,平措扎西利用农闲到外面打工,开阔了眼界。1991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后,他组织村民外出盖房子、承包水利工程、发展运输,有的农户每年最高收入超过万元。

  2002年平措扎西退下来,颐养天年。12年的“村长”生涯使他养成一个习惯:闲暇时,他爱到村民家的地里转转,瞧瞧庄稼的长势,问问有没有困难。最近几年,村里发展了蔬菜大棚、开办了采石厂等,他也会走进去,了解一下经营状况。

  作为西藏农牧区基层党员代表,2008年平措扎西被邀请观看了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西藏传递活动。

  “你看!这是观众证。”他指着一张黄色卡片说,他与村里的19名党员代表穿着统一的藏装,在布达拉宫前目睹了盛况。

  以前,平措扎西只在电视上看过火炬接力。第一次亲临现场,心情比较紧张。

  “当时,人山人海。当火炬手从眼前跑过时,我拼命地鼓掌,手掌都拍疼了,人群的加油声快把我的耳朵震聋了,那场面真叫人激动!”他说,能够举办奥运会,说明我们国家强大了。作为一名中国人,他非常自豪。

  让平措扎西更加自豪的是,他作为嘎巴村的“形象大使”,接待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其中,一个外国访问团的十几名成员来自11个国家,那些“老外”对他介绍的农牧民新旧生活的对比特别感兴趣。

  平措扎西领他们看了自家的老房子,又参观了新房子。“老外”们都瞪大了眼睛,露出惊奇的目光。他们认为,在西藏这样偏远、落后的地方,一个普通农牧民能够住上几百平方米的楼房,不可思议。

  “老外”们争相询问平措扎西:家里有几口人?收入多少?享受哪些国家政策?

  他回答说,现在他和老伴与小儿子一家住在新房子里。种地、养牛、开商店,每年收入3万多元,在村里属于中等水平。

  “国家对西藏农牧民的优惠政策很多。我家的新房子是2006年建设的安居工程,政府补贴了2.5万元。我和家人还参加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他通过翻译告诉“老外”说,“我有3个孙女,大孙女上小学一年级,政府实行‘三包’,不用家里出一分钱。”

  据现任村委会主任洛多介绍,嘎巴村共有172户742人,全是藏族。预计今年人均收入达到6800元。如今,村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上、老有所养,生活基本无忧无虑。

  平措扎西有3个孩子,除大女儿因病去世外,初中毕业的大儿子和儿媳都在拉萨打工;中专毕业的小儿子在城关区农牧局工作,儿媳在家帮他务农。

  目前,平措扎西享受150元的退休补贴。按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他又将拿到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

  “今天的好日子,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我很知足!”又黑又瘦但精神矍铄的平措扎西由衷地感慨道。

  “老村长”的新生活正在继续。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