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活工作在西部最繁华的都市重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主任高钰琪的心里几十年来一直牵挂着高原上各族群众和戍边官兵。他先后55次踏上高原,苦苦探寻防治高原疾病的路径。2006年,由他领衔,联合国内多家单位攻关完成的《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为高原军民送去健康和关爱。2008年,中央军委给高钰琪荣记一等功。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几代高原军事医学人心血的结晶,是所有投身高原医学研究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三医大的高原病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尽管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严重高原病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方法。1985年,高钰琪第一次踏上高原,就亲眼见到了高原病的凶险:一位母亲带着3岁的孩子到高原探亲,刚到高原,小孩就被急性肺水肿夺去了生命。看着紧紧抱着儿子的父亲,高钰琪从此锁定了科研目标,他的心也从此留在了高原。
上过高原的人都知道到,海拔3000米以上,人就会感到呼吸急促,甚至头痛,呕吐,失眠。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病的发病率达到20%以上,在海拔5000米以上,发病率为100%。
为攻克高原病,20多年来,高钰琪先后55次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实地科研,几乎走遍了每一个挑战生存极限的高山哨所。
记者在三医大看到,先进的高原环境模拟舱,可以完全模拟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环境。走进模拟舱,半个小时内就能“置身”5000米以上的高原。作为高原军事医学领军人,高钰琪平日里往返“高原”不计其数。20多年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执着奋斗,这位高原病专家已患上了慢性高原病,大脑供血不足,严重时得住院治疗,成了名副其实的“平原上的高原人”。
天道酬勤。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由高钰琪教授牵头攻关的科研成果《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经过12万余例病例观察和大量试验研究,率先提出了高原病的分型方案,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现场综合救治和批量人群进驻高原的综合防护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原病的防治水平。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高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后,援藏建设人员和旅游者越来越多,高原病的防治工作紧迫。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高原病对抗震救灾人员造成严重威胁。正在喀喇昆仑雪山深处的高钰琪,接到命令紧急赶赴玉树。32小时一路颠簸中,他撰写了《玉树高原地震抢险救灾四大注意》,引起广泛关注,为救灾人员防病提供了科学有效方法。
在玉树的日日夜夜,高钰琪和三医大派出的高原病防治专家组,利用科研成果,成功救治军地高原疾病、高原反应患者1324人,重症30余人,为救援部队和灾区群众巡诊查体5000余人,保证了救援部队无一人因突发高原病发生死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如今,在高钰琪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三医大高原军事医学系已建成了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建造了亚洲最先进的高原医学实验平台——高原环境模拟舱群;形成高原病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高原习服适应机制及促习服措施、高原卫生防护与卫勤保障措施等3个研究方向,出版了我国首部《高原军事医学》专著,成为我国高原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保障的重要基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2项。他们研制的便携式低氧呼吸器、高原高压饮水消毒器、抗缺氧饮片“藏天露泡腾片”已造福于广大高原军民。
高钰琪带领的科研团队一系列高原病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到高原部队和军地医院,以及青藏铁路建设等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中,先后成功救治了10余万例高原病患者,使我国的急性重症高原病发病率由15.6%降到1%以下,病死率由37%降到0.5%以下,标志着我国高原医学研究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高钰琪对记者说:“高原医学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自豪地向世界宣布,我们解决了这些难题。让高原军民更加健康地工作生活,这是我们的追求。”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