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人物特写

王万青:玛曲草原上的行医人生

杨敬科 王倩 尕藏卓玛 刘平安    发布时间: 2010-08-19 10:29:00    来源: 健康报

  “我是1968年12月26日离开上海的,火车坐了3天2夜、40多个小时,到兰州腿都肿了,然后坐汽车走了4天,才到甘南。”42年前,从未离开过上海的王万青在上海医科大学完成了6年学业,在地图上圈定了两处自认为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决心非这两个地区不去。最终,王万青如愿被分配到甘南藏族自治州。

  一边是长江入海口、繁华大都市以及生养了自己的父母娘亲、兄弟姐妹,还有恩师同门;一边则是黄河第一弯、苍茫大草原以及藏区牧民。王万青有无数次机会重回上海,但他与甘南州的阿万仓乡卫生院不离不弃,成了草原的一员、藏民的女婿,也成了藏民离不开的“曼巴”(医生)。

  在藏区10天就能独立看病

  4个人,2间破旧的土坯房,最好的医疗设备是血压计,眼前的阿万仓乡卫生院简陋得超出了王万青的想象。“我在上海时下过乡,也见过不少基层的卫生院,但从没见过条件这么差的,简直称不上是医疗机构。”一腔热血的王万青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克服了高原反应、适应了酥油糌粑,但这些都只是开头,更多、更大的障碍还在后面。

  首先是语言不通。当地群众基本都说藏语,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而王万青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连当地汉族干部听起来也很吃力,更不用说给藏民看病了。王万青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如“你哪里不舒服”、“哪里受伤了”、“头疼吗”、“咳嗽吗”等,逐字用汉语拼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划,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通过这个办法,短短10天,王万青就能独立看病了。

  一天,两位牧民来到卫生院,说有位老人被烧伤,还有一位妇女高烧不退,请求医生出诊。这是王万青第一次骑马出诊。路上,王万青骑的马突然受惊,把他摔下马背,摔伤了胳膊。到了病人家,王万青右手手指已不能动弹,他给自己扎针灸、按摩,待恢复知觉后,便给烧伤的老人清创、敷药。随后,又赶到发烧的病人家里,为病人听诊、做皮试、打针,处理完毕,已是深夜。那一夜,他就睡在病人家的帐篷里。第二天,回到卫生院时,王万青的胳膊已经肿得连衣服都脱不下来了。院长把他送到县医院,拍片诊断为右臂骨折,关节腔积血。

  当了藏族女婿,融入草原人家

  1971年的一天,王万青骑马出诊时路过一个放牧点,被几条藏獒团团围住。还没等冲出包围,马鞍子的肚带断了,王万青连人带鞍子摔了下来,顿时不省人事。

  及时赶到的牧民把他抬进帐篷,一天一夜后,王万青苏醒过来。此后的一个星期,由于半个身子不能动弹,王万青只能躺在帐篷里,饮食、起居全靠藏族姑娘凯嫪和几位牧民轮番照料。伤愈后不久的一天,凯嫪突然跑来对他说:“我阿爸阿妈要把我嫁给你。”

  成为藏族人的女婿,当地藏族群众会更好地认同、接受自己,但同时也意味着今后可能就回不了上海了。为此,他专程请假回到上海请示父母。父母沉默不语,直到他要走的那天,才留下一句话:“你要娶了人家姑娘,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变心。”

  带着这句嘱托,王万青与凯嫪结婚了。此后的几十年,他对妻子始终如一、不离不弃。“说不想回上海,那是假话。这么多年来,我有过无数次的反复、斗争,眼看着机会一次次错过,心里还是挺难过的。回上海的念头时时会涌上心头,但思前想后,最后全都放下了。”王万青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草原的感情越来越深,到后来,真的不想走了。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