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精彩推荐

一路向西:绝美绝险进藏路

--青春在雪域高原绽放系列报道之一
李砺瑾 江德钦    发布时间: 2011-01-30 10:20:00    来源: 洛阳晚报

呈“之”字形的川藏公路。
呈“之”字形的川藏公路。

  开栏语

   向西、向西、向西……在中国的西南角,那片遥远的天际处,有他们的学生、他们的学校,有他们青春安放的地方。

  2010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近日,记者与洛阳师范学院的老师一起,奔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回访了从六年前至今支援西藏教育的毕业生。在这片雪域高原上,31名来自洛阳的年轻人,分散在昌都地区各个县乡,在三尺讲台上,为藏族学生传播着现代文明与知识的力量。

  洛阳晚报推出“青春,在雪域高原绽放”专栏,全面向读者展现他们在西藏的工作、生活等,看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80后们,是如何用自己如花的青春向我们诠释两个字——坚守。

  这是只有凌晨6点行驶在川藏公路才能看到的奇景。

  周围接连天际的雪山如沉睡的巨人,乌压压的云彩盖在它的头顶,高大的针叶松如座座白塔伫立在公路一侧,一弯娥眉月孤独地悬挂在天际,广袤的天地间是条望不到边的天路,而我们正穿梭在其间。

  连续48小时的川藏公路之行,12个小时的藏东腹地穿越,我们走过的这条美丽又危险的川藏线,那群来自洛阳的学生们不知已经走了多少遍。

  折多山——翻越它就进入真正的藏区

  李宗印是洛阳师范学院2005届毕业生,早在决定奔赴他所在的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之前,他就告诫过我们,这条路比较危险,最好不要过来。但我们还是踏上了从成都到昌都,再到边坝县这条险绝的进藏路。

  到达成都后,我们了解到,飞往昌都的飞机至少三天后才有航班,最终决定选择川藏公路北线——这条被誉为“中国景观大道”的国道线,沿途经过四川境内的雅安、泸定、康定、道孚、炉霍、德格,最后到达西藏的江达、昌都。

  从雅安向西穿过长达4176米的二郎山隧道,过了康定新县城,开始旅程的第一次考验——翻越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当时是晚上7点多,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窗外的雪很急很大,汽车在呈“之”字形的公路上艰难爬坡,山上的灌木丛已经被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雪,折多山上偶尔可见的点点光亮是川藏线上行驶的汽车的灯光。

  位于大雪山中段的折多山历来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折多山以东是山区,而以西则是青藏高原的东部——真正的藏区。

邦达草原上的牦牛。
  邦达草原上的牦牛。

  金色雪山——川藏线上的奇景

  在翻越雪山的过程中,记者的最大感受是当感到恶心胸闷时,就知道汽车在爬坡了。在素有“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垭口处,当时海拔已过5000米,车轮打滑了,汽车在左侧悬崖边上停止了滑动,司机赶紧下来,用铲子铲雪。同行的师范学院的程老师打算抽烟,可是由于山顶的空气太稀薄,无论他怎么使劲儿,打火机都打不出一点儿火苗。

  穿行在似乎没有尽头的雪山中,并没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豪情。因为放眼望去,只有连绵不断的巨大山脉。我们似乎成了其间唯一的生灵,就连呵出的热气也成了天地间唯一的热量,那种从心底生出的绝望,让人生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

  次日凌晨6点,一阵剧烈的晃动把人惊醒。通往道孚县的这段川藏线路况很差,崎岖不平的土路两侧是绵亘的雪山,山上遍布青冈树,异常壮观。沿途的玛尼堆、转经筒、经幡以及数不清的牦牛、藏式小楼在眼前如西洋景般轮番闪过。

  金色的雪山!早上8点多,汽车驶出道孚县城,我们被大自然的异象震住了!早晨的阳光打在远处的雪山上,原本洁白的雪山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如同一座金灿灿的金山。路边的藏式小楼,一般都有两层,下面一层是石质结构,一般作为仓库储存牧草或者木料,上面一层全是松木,通体描红挂绿,房顶上插着彩色的经幡。

昌都县城。
昌都县城。 

  暗冰当道——悬崖边上的惊险一夜

  将近午夜,汽车终于到了德格。为了赶路,晚上11点多,我们在路边一个招待所喝了碗咸汤,继续开始这趟美丽的冒险之旅。

  因为要在车上过夜,记者钻进随身带的睡袋,又加了两床被子,可是寒冷依然扑面而来,车窗上已经结了厚厚一层冰霜。凌晨3点,汽车突然发出一阵“嗡嗡”的声音,这是路程中最惊险的一幕——

  遇到暗冰了!雪山顶上的积雪常年不化,背阴的地方经常会有暗冰,这种冰表面被灰尘覆盖,看上去与正常公路无异,可却是最危险的,因为它一般存在于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以及——拐弯处。当时司机把所有车灯打开,一直发动汽车,可是车却不动,而是发出了之前听到的“嗡嗡”声。

  这时,记者打开睡袋,只见山下的汽车灯发出的光亮,那些汽车和我们相距数千米之遥,而我们的汽车已在公路最边缘,努力朝车窗下望去,见不到公路,只见近乎垂直的悬崖。时间仿佛停滞,不知过了多久,汽车终于发动了,并以慢到平时无法忍受的速度继续行进,因为一旦开快,下一块暗冰也许就会把我们送下悬崖。汽车一直处在左右摇晃的颠簸中,一侧是悬崖,一侧是峭壁。

  路在前,希望也在前。经过两天两夜的翻山越岭,我们终于到了海拔3200米的昌都县。

  山路险峻——上车后他把命交给司机

  到了昌都后,接下来的旅程还有九座雪山以及漫长艰险的怒江峡谷。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5220米的磨坡拉山、4790米的八里拉山……在昌都地区教育局的帮助下,我们乘坐一辆越野车驶向边坝县,领略了藏东横断山脉山路的险峻——

  在翻越一座陡峭的雪山时,记者往车窗下看,心里“咯噔”一下,看不到车下的路,如坐飞机般,只能看到山下点点房屋。

  这段303省道,大部分与旧时川藏中线的茶马古道重合,路面是窄窄的单行土路,连绵的雪山依然望不到边,冰川这个远古孑遗在阳光照射下似真似幻,黑色的牦牛散落在路旁的草原上……

  行至半路,道路前方的绝壁上突然掉下来了不少石块,堵住了前行的道路。一车四人只好下车把巨石挪开,好不容易清出条窄道,司机江师傅开着越野车缓缓驶过,看到轮胎离悬崖边缘最多不过10厘米,每人都捏了一把冷汗。

  这条公路沿途经过洛隆县,曾在该县硕督乡小学工作的李红武说:“每次上车后,就把命交给司机了。”

  经过12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在天黑时到了离昌都地区所在地508公里的海拔3800米的边坝县城,而如果乘坐公共汽车则需耗时两天。此时,距我们离开洛阳恰好一个星期。

  仅是一条进藏的路就如此艰难,那群年轻人们,他们在西藏如何生活、工作?神秘的西藏还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