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铭是襄阳市第七任援藏的县委书记。
接到援藏的通知时,杨兴铭正在云南出差,那是2013年6月1日,他记得太清楚了。“体检、考核、领命、做家人思想工作、出发,前后刚刚半个月时间。”而今再回想起来,杨兴铭用“仓促”二字概括了踏上西藏这片神奇土地前的所有情绪。
来不及向父母妻儿道别、来不及聆听组织的教导……然而,仓促的脚步连着的却并不是一颗匆促的心:怎样的努力才能不辜负援藏的三年时光?
两年过去了,他用一组数据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2014年琼结县生产总值3.15亿元,财政收入1663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7940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34%、67%、33%。
“大数字”背后,是杨兴铭真正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惠民生的援藏承诺,是他一心为公、赤诚为民的责任情怀!
经验的“嫁接”
进藏前,杨兴铭当过3年的乡镇党委书记、镇长,3年的副县长,3年的县委常委,进藏后他在琼结县大展拳脚多少得益于这些基层经验的沉淀。
“县域经济要发展,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是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不变的法宝。”结合琼结县经济发展实际,杨兴铭实现了他内地经验的西藏“嫁接”:项目兴县。
随后,这一思路被延展为“2345”工作思路:坚持援藏工作向基层倾斜、农牧区倾斜;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充分发挥项目援藏、资金援藏、人才援藏、理念援藏作用;共同建设项目兴县、旅游富民、民生改善、平安和谐、基层基础等五大工程。
“富而强、和而美”的新琼结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此写定。
长期以来,琼结旅游存在“有说头没看头,有名气没人气”的现象。如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杨兴铭围绕打造“吐蕃故都”,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琼结旅游升级版,全面启动藏王墓、达瓦卓玛故居等景点景区建设。
旅游项目的大突破,赢来了琼结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好戏连台:成功引进湖北丰华能源有限公司、湖北襄阳宏宝源有限公司等内地企业5家,投资总额达9.8亿元。
然而,在内地经验的西藏“嫁接”过程中,难免有些水土不服。
2014年6月,在一次招商引资的推介会上,内地企业家看中了琼结县玛咖种植的商机,提出了种植基地、深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销远景。“项目总投资6000多万元,规模2000亩,预计亩产值可达近5万元。”
但,种植基地选址所在地拉玉乡白那村村民的不情愿却在杨兴铭意料之外。“村民们固守自家一亩三分地的观念太根深蒂固。”怎么解放老百姓的观念,如何实现失地劳动力转移,需要破解的难题一一摆在杨兴铭面前。
观念得一级级改变。那段时间,杨兴铭天天扳着手指头给乡镇干部做工作:种植玛咖一亩地一年可有1400元的租金,租地村民可继续在种植基地打工,亦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如果自家其他土地也愿意种植玛咖、种植基地还免费为其提供苗株、技术……
一笔笔账算下来,白那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远远高于他们现在仅靠种植青稞的收入。村干部主动带头种、带动流转土地,村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激发了出来。
刀刃上的资金
两年的援藏,杨兴铭手里有来自湖北省和襄阳市的4700万援藏资金,怎样用好这些钱是他最看重的。
“可以拍着胸膛说,我的援藏资金没有用来盖一座高楼大厦,没有建一个形象工程,每一分都用在了刀刃上。”杨兴铭口中的“刀刃”指的就是改善百姓生产、生活的民心工程。
其实,早在援藏之初杨兴铭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集中一段时间为老百姓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解决农牧区教育、交通、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全覆盖问题。
“如果每个项目都抓,资金短缺、人员不足,项目的进展必然缓慢,群众自然迟迟享受不到。”杨兴铭的这个思路是要让琼结县的老百姓一步步享受到公共服务带来的便利,逐步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
100%的行政村建立了双语幼儿园,100%的行政村修通了水泥路、100%的行政村建起了农家书屋……目标一个个实现。2015年上半年,琼结县还有11个行政村没有建成标准化的村级卫生室,杨兴铭就从援藏资金里批出280万元投入建设。
不仅如此,杨兴铭还不断扩大援藏工作外延,深化对口援藏内涵,争取实行部门对部门、县对乡等结对帮扶,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立体型的援藏工作格局。
2014年,杨兴铭争取宜城市、南漳县、襄城区、谷城县对口援藏琼结三乡一镇,每年为每个乡镇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支持,今年将给予更大的支持。
“援藏资金本身意义非同,它沉甸甸的是援藏地区人民的关怀与情谊,所以只有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它的意义才能彰显。”杨兴铭如是说。
在这样的援藏思路下,琼结县老百姓看到的是身边一天一个样的变化:夜晚的灯光亮了、安居工程旁的树绿了、进村出村的路好了,咱也有了散步、健身的地方,这日子挺好!
一辈子的亲戚
2015年8月13日,杨兴铭再一次来到拉玉乡日玛岗村村民布琼家里。这一次主要是协调解决布琼秋季建房的事情。
布琼是杨兴铭在西藏的亲戚。2013年10月“结对认亲”活动中,杨兴铭在琼结县4个乡(镇)各认了一名亲戚,布琼就是其中一户。
其实,给布琼家盖个新房是杨兴铭一直在想的事情。
第一次到布琼家走访时,几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似乎昭示着这个家庭的极度贫困。布琼妻子过世得早,留下了一双儿女,儿子在河南省安阳工学院上大学,女儿今年也考上了林芝农牧学院,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全靠布琼一个人耕种几亩薄地。
给孩子们送点生活费、学费,叮嘱乡村干部为其解决实际困难……这些还不够!杨兴铭了解到虽然有安居工程的优惠款,但布琼自家实在无法拿出多余资金,房屋改建一直迟迟没法动工。这次,杨兴铭决定将从自己的工资里拿一部分,再从各个渠道多方筹措启动资金5万元,帮助布琼实现安居房的梦想!
当然,对于每个亲戚,杨兴铭并未偏心。
“亲戚就要常来常往才亲!”每次下乡杨兴铭都会特意拐到亲戚家去串个门,缺啥、需要啥他都看在眼里,下一次总记得带去。“这两年前前后后去十几、二十次是有的。”杨兴铭的真诚让他的亲戚感到的是亲切,每次到县城他们也会给杨兴铭打电话。一次加麻乡特日村的亲戚央吉给杨兴铭带了一盒藏鸡蛋,杨兴铭得意地拎到县政府食堂:这可是我亲戚带来的,大伙来一起吃。
“亲戚是一辈子的,不会因援藏结束而结束!”在杨兴铭心里,亲戚还在,这片故土就依然相连,那是一份剪不断的情,更是一段舍不弃的缘。
原标题:赤诚为民勇担当--记湖北省襄阳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琼结县委书记杨兴铭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