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援藏干部胡巧立:扎根高原织梦绿色西藏

卢冠琼    发布时间: 2015-08-19 15:1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自成立以来,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上阔步前进,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成就中有上千名援藏干部们的辛劳付出、牺牲奉献、守望担当……在此,本网特制作援藏干部系列励志人物访谈,讲述他们援藏的精彩故事,以纪念他们在西藏做出的贡献,弘扬他们“舍小我,成大我”的献身精神,宣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援藏为了啥?想为纯净的雪域高原增添一点绿色,把在北京学习、工作时积累的一些成果性的东西和经验带到西藏去。在这里,我觉得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81年出生的胡巧立,2010年作为北京市第六批援藏干部来到了拉萨,任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副局长,开始了他的援藏之路。

  2013年,因为工作需要,胡巧立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继续留任。在拉萨已经工作了五年多,但是初到这里时的挫折与艰辛,胡巧立记忆犹新。


太阳底下,胡巧立(左)在工地上指导工作人员种植木苗。本人供图

  最黑的援藏干部:为工作一切都值得

  2010年7月,胡巧立来到高寒缺氧的西藏,头疼、胸闷、气短、流鼻血、失眠等严重高原反应让他备受煎熬。但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当时拉萨落后的绿化状况。

  “拉萨林业资源匮乏,林业起步晚,底子薄,专业人才不足……”而且,胡巧立发现,长期以来,拉萨园林绿化工作仅仅停留在单纯造林上,“森林近自然经营”、“健康森林”、“美化彩化”等内地先进理念,几乎没有在这里实施。

  经过深入调研,胡巧立更意识到了身上的责任重大,“拉萨市的造林模式多年来一成不变,重造林轻管护。对于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来讲,造林后3年的管护非常重要,否则就会导致‘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恶性循环。”一直持有植树造林“三分造、七分管”观念的他,决心改变现状,“必须重视造林质量,要种一片活一片、造一片绿一片。”

  为迎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绿化工程项目启动。胡巧立接受任务时,这个项目已计划在道路两旁引进内地树种“雪松”。胡巧立认为,“雪松”并不适合高原水土环境,而且养护成本极高。在项目已经进入到了初步实施阶段,招、投标都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胡巧立还是顶着更改规划的压力,坚持用当地具有藏族特色的格桑花代替雪松。

  “从内地调运林木,一来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二来这些树种的成活率和适应能力都明显小于当地高原物种。”胡巧立说,“适地种树,选取当地树种,最大的好处就是为未来管护减轻压力。”在胡巧立的坚持下,这条当时西藏唯一建成的高速公路,绿化效果受到了高度肯定。胡巧立总结园林建设工作方法,“不论哪个项目,必须先行,试验成功后方可推广,不能盲目。”

  “我能为西藏留下点什么?”这是援藏工作中,胡巧立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援藏期间,他主持申请到了《拉萨市物种多样性试验示范项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困难立地造林试验项目》等多个项目。其中,让他最为骄傲的是《拉萨市中心苗圃改扩建项目》。从当初没有资金、没有工人、没有技术,只有一片荒地,到如今中心苗圃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上千万的苗木,常年为公益植树造林提供种苗,并解决了15个长期就业岗位。这些成绩背后凝聚了多少辛苦,胡巧立自己也算不清了。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是胡巧立的常态。今年初,胡巧立被委以筹建拉萨林业国企的重任。他向记者透露,“筹建公司,有很多事得做,从3月20日到今天,将近五个月了,一天都没休息过。”胡巧立说,支撑着自己的,除了家人的理解与自己心中的绿色西藏梦,还有身边同事们的干劲,“有时候夜间动工,得加班。记得有一次,我凌晨一点多回单位拿资料,结果看到一个藏族同事与一个汉族同事还自发在单位加班写材料,我真的很感动。”

  拉萨太阳辐射强烈,作为专业技术类的援藏干部,胡巧立经常在户外各个工地间往返,“数不清晒掉几层皮了,每天晚上回去皮肤一沾水便疼得齜牙咧嘴。白天都在外头跑,回到家一沾枕头就睡着了。”原本皮肤白净的胡巧立笑着说,“我现在应该是北京市第六、第七批援藏干部中皮肤最黑的一个。但是工作有了成效,一切都值得。”


胡巧立(右)与当地藏民交流林木种植经验。本人供图

  “失职”的父亲: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

  五年前,响应国家号召,满腔热血的胡巧立报名援藏,通过层层考核筛选,胡巧立在援藏名单上看到了自己。那个时候,他是一个有着热忱抱负的园林人,也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父亲。

  “家人一开始不太同意,但是后来经过反复沟通,他们支持我来。”白天在工地上忙碌,晚上因高原反应严重失眠。每当这个时候,胡巧立就会格外想家。他充满了自责,“这些年,疏远了太多亲情,积攒了太多愧疚。忠孝两难全。”胡巧立回忆,有一次半夜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孩子发高烧需要住院,听着电话那头妻子无助的哭声,他既焦急又心痛。

  来到西藏的第二年,父亲去世,给了胡巧立极大的打击。“那时候是4月份,处于造林的高峰时期,我正在工地上,突然接到家里来电话说父亲突发心脏病,走了……”胡巧立声音哽咽,“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2013年7月,胡巧立3年援藏期满。时任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局长的宋留柱专门前往北京与胡巧立在京单位协商,希望胡巧立继续留任。尽管内心充满纠结,但最后胡巧立还是选择了留下来。

  “考虑到援藏工作者的身体条件与家庭情况,组织一般不会支持我们留任。但是既然提出了留任的要求,一定有不得已的原因。”服从组织安排,胡巧立说,“在拉萨三年了,对这里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比较熟悉,自己负责的项目也到了关键时期,留下来巩固项目成果,义不容辞。”

  在拉萨的工作时间,从三年延长到了六年,胡巧立对于家人有了更深的愧疚与感激。“爱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在电话里落泪,但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仍旧支持我的工作。”胡巧立说,家人的支持,是他在西藏安心工作的“定心丸”。


胡巧立(右二)走进当地藏民家里听取他们的建议。本人供图

  初到西藏时,儿子仅有三岁多,现在已经九岁了。胡巧立感叹,自己是一个“失职”的父亲。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也未曾接送过孩子上学。“儿子已经上三年级了,每次回去,都会对我感到陌生。”胡巧立有点失落。一年仅能回家一两次的他,虽然有50天假期,但是因为回京还得为绿化项目的各项工作忙碌奔波,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只要一有空,我就和儿子腻在一起,培养感情。”胡巧立叹了口气,“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理解爸爸的选择。”

  投身援藏建设,有得亦有失,但胡巧立说自己并不后悔。看着西藏一步步发展变化,他表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来这里实现人生价值。他说,“在最年轻的时候如果不能走出来,为祖国多做点贡献,是对青春岁月的一种辜负。越是年轻,越要到最艰苦、最困难、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原标题:援藏干部胡巧立:扎根高原织梦绿色西藏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